纳祥科技NX8615,带SPI接口的独立局域网(CAN)控制器芯片,替代MCP2515、MCP2515-I/ST
纳祥科技NX8615 是带有 SPI 接口的独立局域网(CAN)控制器,主要应用在汽车和工中进行数据接收和传输。它能够发送和接收标准帧扩展帧及远程帧。 NX8615 具有 2 个接收掩码和 6 个接收过滤寄存器,用于过滤掉不需要的消息,从而减少了主机MCU 的负载。NX8615与 MCU的连接是通过工业标准 SPI 接口来实现的。 NX8615支持带SPI接口汽车CAN总线控制器芯片性能,可以国产替代兼容MCP2515、MCP2515-I/ST 。 ▲NX8615芯片主图 NX8615具备高可靠性、高实时性、低功耗、低成本等优势,可适应不同应用需求,其主要特性如下所示: ①适用 CAN2.0B 1.0Mb/s 的速度 ●0-8 字节长度数据场 ●支持标准帧扩展帧和远程帧 ②接收缓存、掩码与过滤码 ●两个带有存储优先级的接收缓存器 ●6 个 29 位过滤码 ●2 个 29 位掩码 ③采用前两个字节的数据进行报文过滤 ④三个带有发送优先级和取消发送机制的发送缓存器 ⑤高速 SPI 接口(10MHz) ●SPI0.0 和 1.1 模式 ⑥单次传输模式确保报文只发送一次 ⑦可编程的时钟预分频引脚 ⑧帧起始引脚可检测帧起始信号 ⑨带有中断使能的中断输出引脚 ⑩低功耗的 CMOS 工艺 ●工艺从 2.7-5.5V ●5mA 的动态电流(典型情况下) ●1μA 的静态电流(典型情况下) ⑪支持温度范围 ●工业:-40°C 至+85°C ▲NX8615模块框图 ▲NX8615引脚分布图 因其高兼容性、多种封装,NX8615已被广泛用于带SPI接口汽车、CAN总线控制器等,满足该领域的多种需求。
CAN
深圳市纳祥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 2025-06-23 1 1890
晶振起振靠的是什么呢
晶振是电路中可以提供高度稳定时钟信号的元器件。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步,一起“干大事”。比如在我们常用的计算机系统中,晶振可比喻为各板卡的“心跳”发生器,如果主卡的“心跳”出现问题,必定会使其他各电路出现故障。人体的心跳搏动,离不开血液。晶振也是一样,离不开电流。 简单来说,晶振起振的原动力是——电,我们需要把一个晶振放在完整的电路中,并给电路供上电,产生回路电流,晶振自此开始稳定有节奏的“跳动”。 当然,这个起振回路也是有讲究的(有源晶振内嵌起振回路,无源晶振需外接起振回路),它需要遵循“巴克毫森稳定性准则”。 晶振在红绿灯系统提供时钟信号 · 什么是巴克毫森稳定性准则? 巴克豪森稳定性准则,由德国物理学家巴克豪森(Heinrich Georg Barkhausen)于1921年提出的准则——电子振荡器系统信号由输入到输出再反馈到输入的相差为360°,且环路增益≥1,为振荡器起振的必要条件。 一个简单振荡器想产生周期性的振荡,通常是以电压形式的输出,在持续不断地输出的同时,需要加入放大器以产生持续的反馈给到输入,由于放大器本身的输出在高频时相移太大会使整个反馈变成正的,从而产生振荡。 当环路增益≥1时,说明输入信号在环路中逛一圈后又送到输入端,信号幅度比原来更大。相位为360°,说明输入信号在电路中逛一圈后,相位与原本的输入信号完全相同,因此输入信号被完美的加强了。 两者结合,信号经过反复放大后不断增大,当环路中的信号幅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振荡器中的有源器件(晶振电路中的反相器)存在的非线性会限制幅度的继续增加,使得振荡器的输出达到稳定。通俗说就是振荡的幅值肯定超不过电源电压。
晶体振荡器,振荡器,晶振起振,晶振
扬兴科技 . 2025-06-23 1 770
OSC晶振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在电子设备的“心脏”部位,跳动着一颗极为关键的“零件”——OSC晶振。从智能手机到计算机,从智能家居设备到工业控制系统,OSC晶振无处不在,默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作原理 OSC晶振,即晶体振荡器(OscillatorCrystal),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石英晶体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性质的材料,当在石英晶体的两个电极上加一电场时,晶体就会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晶体的两侧施加机械压力,则在晶体相应的方向上会产生电场,这种物理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 在实际的OSC晶振中,首先将石英晶体切割成特定的形状和尺寸,不同的切割方式会影响晶体的振荡频率等特性。然后在晶体的两个表面镀上金属电极,将其封装在一个外壳内,形成一个基本的晶体谐振器。当在晶体谐振器的电极上施加一个适当频率的交流电压时,根据逆压电效应,石英晶体就会产生机械振动。随着振动的进行,又会通过压电效应在电极上产生交变电场。 在理想情况下,晶体的机械振动和电场变化会持续进行,但由于存在摩擦和其他损耗,振动幅度会逐渐衰减。为了维持稳定的振荡,需要将晶体谐振器与放大电路相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晶体振荡器电路。放大电路为晶体的振动补充能量,以抵消各种损耗,使晶体能够持续稳定地振荡。同时,电路中的反馈网络会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形成正反馈,确保振荡能够持续进行。而且,石英晶体具有极高的品质因数(Q值),这使得它对特定频率的信号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只有当电路的振荡频率与晶体的固有谐振频率一致时,才能产生稳定且幅度较大的振荡信号,从而输出稳定的时钟信号。 作用 提供稳定时钟信号 在数字电路中,芯片内的各种逻辑电路和功能模块需要按照精确的时间顺序进行工作,这就好比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演奏,每个乐器都要在准确的时间点发声。OSC晶振提供的稳定时钟信号,就如同指挥家手中的节拍器,为数字芯片提供了统一的时间基准。 通信系统中的频率基准 在通信领域,无论是无线通信还是有线通信,都离不开OSC晶振。在无线通信中,如手机通信,需要将语音、数据等信息调制到特定频率的载波上进行传输。OSC晶振为发射端和接收端提供了精确的载波频率基准,确保了信号的准确调制和解调。如果晶振的频率不准确,就会导致发射和接收的信号频率偏移,从而无法正确地传输和接收信息,出现通话中断、数据传输错误等问题。 定时与计时功能 在许多需要精确计时的场合,OSC晶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手表、时钟等计时设备中,晶振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经过分频电路处理后,转化为秒、分、时等时间单位,实现精确计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也常常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定时采样和控制,OSC晶振提供的稳定时间基准,确保了定时操作的准确性,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产品质量的可靠。
晶振
晶发电子 . 2025-06-23 1 1 1860
企业 | 解码ST中国战略:STM32本地化供应链加速落地,四大新品助力产业创新
在目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意法半导体(ST)在深圳召开了STM32峰会媒体交流会,在交流会上,ST的高管们重点阐述了其两年前就开始布局的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供应链战略,以及近期推出的四大新产品布局。 新形势下的战略抉择,STM32本地化供应链加速落地 在过去几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疫情导致的工厂停摆,到地缘政治摩擦带来的出口管制,再到区域性冲突引发的物流中断。这些不确定性,迫使所有半导体企业重新审视其全球生产布局。对于ST这样在全球拥有广泛客户基础的企业而言,仅仅依靠单一区域的生产基地已无法满足市场对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双重需求。 图: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及数字营销副总裁朱利安(ARNAUD JULIENNE) 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MDRF)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及数字营销副总裁朱利安(ARNAUD JULIENNE)在峰会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供应链需要顺应新局面。为此,ST决定与华虹深度合作。 在媒体沟通会上,ST反复强调了本地化供应链的核心承诺:“确保在中国生产的STM32产品与全球ST其他工厂的产品100%兼容,且品质一致。” 这一承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互换性的信任。如果本地生产的产品在性能、可靠性或兼容性上与全球标准存在差异,那么本地化战略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ST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多项严苛的措施: 技术与工艺的平移:ST将40nm嵌入式非易失性闪存技术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晶圆代工企业华虹集团展开深度合作。唐均君先生强调,ST在华虹使用的生产设备和制程,与ST在欧洲的工厂是完全相同的。这意味着,从最基础的生产层面就保证了工艺的一致性。 专家团队的亲身指导:ST在两年前就派遣了数百名工厂专家进驻华虹宏力,手把手地教授华虹团队如何使用ST同型号设备,以及如何处理同样的生产材料,确保生产流程和品控标准完全复制ST全球工厂的模式。这种近乎“师徒制”的合作模式,是保障技术平稳过渡和质量一致性的关键。 全流程质量控制:本地化生产涵盖了从硅晶圆到芯片封装的全流程。ST不仅在晶圆制造环节与华虹合作,后续的芯片封装、测试等环节也严格遵循ST全球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内部测试和验证,确保中国生产的STM32芯片在规格、电气特性参数、质量和可靠性上,与ST其他工厂生产的产品完全一致。 产品兼容性与料号一致:最关键的是,ST承诺本地生产的STM32芯片在料号上也将与全球产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客户无需修改设计,即可在全球不同产地之间灵活选择和切换,这对于简化客户的运营流程和降低供应链风险具有巨大意义。 据悉,ST与华虹的合作已取得显著进展,首批高性能旗舰产品STM32H7系列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供货,后续STM32H5,以及其他产品系列也将陆续引入中国生产。这标志着ST中国本地化供应链已从规划走向了实质性的量产阶段。 ST这种双供应链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比如: 确保供应链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这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目的。通过在中国本地建立从硅晶圆到芯片封装的全流程生产线,ST能够有效规避潜在的外部风险,保证STM32产品供应的连续性。当全球其他工厂受外部因素影响时,中国本地产线将成为重要的备用或补充力量,反之亦然,形成一个双保险机制。 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地化供应链能让ST更紧密地贴近中国客户的需求,缩短交货周期,提供更快速的响应服务。这不仅能提升中国客户的满意度,也能增强ST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 响应客户对“原产地”的考量: 闫涛先生在媒体问答环节中提到,许多中国客户对产品的“原产地”有明确需求。本地化生产直接满足了这一部分客户的特定偏好,无需担忧原产国问题,从而简化了客户的采购和运营流程。 支持中国OEM的全球布局: 这一战略的灵活性还体现在,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可以选择中国制造的STM32芯片用于内销产品的生产,而对于销往国际市场的产品,则可采用中国境外晶圆厂生产的STM32芯片。这种分流机制,极大地精简了中国OEM的运营流程,提升了其全球竞争力。对于计划销往全球的欧洲、美国或亚洲OEM而言,其在中国组装并销售的产品也均可实现中国本地化生产,享受本土供应链带来的便利。 STM32中国本地化供应链的加速落地,是其“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最新篇章,也是其深耕中国市场四十年承诺的又一次兑现。这不仅为ST自身在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中赢得了先机,更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韧性发展注入了信心。 四大新品深度解析: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 在本次STM32峰会上,ST还详细介绍了其四大新品系列,包括入门级MCU的性价比标杆STM32C0系列、超低功耗MCU系列STM32U3系列、高性价比64位MPU产品STM32MP23系列,以及无线MCU产品STM32WBA6系列。 STM32C0系列:有望替代高性价比的8位MCU 作为主流MCU产品线的新成员,STM32C0系列被定义为针对价格敏感应用的入门级32位MCU。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技术市场经理闫涛(Todd YAN)认为STM32C0的终极目标是取代目前市面上的中高端8位MCU。 与多年之前发布的STM32G0系列MCU相比,STM32C0系列采用了相同的90nm工艺,采用了Cortex M0+内核,主频最高为48MHz、算力为44DMIMPS、CoreMark测试为114分;时钟误差为±1%;管脚兼容,都有高精度的定时器;外设都有USART、CAN-FD、USB、I2C、SPI,以及ADC;供货周期均为10年。不同的是,STM32G0上有一个DAC,而STM32C0全系列都没有。 在封装方面,STM32C0目前有多达12种封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小而薄的QFPN和BGA;二是容易操作的SO8N、TSSOP20和LQFP封装;三是更薄且更小的WLCSP12封装,大小仅为1.42×2.08mm。 图: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技术市场经理闫涛(Todd YAN) 随着今年Q1陆续推出STM32C051、C091和C092后,C0产品线已经全面补全,包含了C011、C031、C051、C071、C091和C092六个系列,覆盖了从8引脚到64引脚的12种封装,Flash容量从16KB到256KB 。不同系列之间的主要差异是Flash和RAM的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071具有USB接口,增的C092系列集成了一个FDCAN接口,以其高传输速率和低成本优势,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工业应用需求。 闫涛特别之处,ST卖出数量最多的STM32产品是STM32F103C8、F030C8和G030C8,常用于体量巨大的小家电和消费电子市场,而新推出的STM32C051C8在这些市场也非常具有竞争力。 STM32U3系列:超低功耗MCU “STM32U3是目前市面上最节能的MCU。”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技术市场经理张明(Robin ZHANG)自信地表示。作为超低功耗MCU家族的新成员,STM32U3的发布,旨在通过极致的能效,帮助开发者延长电池寿命,提高设备的可持续性。 其实,STM32低功耗平台涵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从低成本到高性能的所有应用。ST以前的低功耗产品线是L系列产品,比如L0、L4、L4+,以及L5系列等,如今其低功耗类产品增加了U系列,比如ST已经发布了的入门级STM32U0和旗舰型STM32U5,现在又增加了STM32U3。 据张明介绍,STM32U3是第一颗使用“近阈值技术”的MCU,可将MCU核心逻辑的运行电压从传统的0.9V-1.2V降低至最低0.65V,从而显著降低动态功耗。结合自适应电压调节(AVS)专利技术,U3在生产过程中即完成了对每个芯片的功耗优化,无需客户进行繁琐的API校准。 图: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技术市场经理张明(Robin ZHANG) 这一系列创新使得STM32U3的能效达到了117 CoreMark/mW,是业界竞品的1.2倍,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数倍。在实际应用中,这意味着可以使活动追踪设备的电池寿命延长7倍,或使智能表计的电池寿命延长4倍。 除了极致的低功耗,U3在安全性和功能性上也毫不妥协。它基于与U5相同的40nm工艺,集成了13C和FDCAN等新外设,内存最高可达1MB Flash和256KB RAM 。安全方面,它增加了耦合链接桥(CCB)等新机制,目标通过PSA Level 3和SESIP Level 3认证,为即将到来的欧盟《网络弹性法案》(CRA)做好了准备。 STM32MP23系列:高性价比的64位边缘AI芯片 随着AI+成为国家战略,将AI能力赋予边缘设备已是大势所趋。ST的整个MPU产品线已经推出了多款产品,比如中低端的产品有MP1系列,其大核基于Cortex-A7;MP2产品系列有去年发布的MP25,基于双核或单核1.5GHz的Cortex-A35和一个400MHz M33的异构CPU,以及一个1.35 TOPS的NPU, 以及丰富的外设接口。 现在,ST还推出了MP25系列的降本产品STM32MP23系列,以及ST今年底计划推出一个成本更优化的STM32MP21。此外,性能更高的STM32MP27也是在规划中。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微处理器产品市场经理霍笋(Sunny HUO)强调,ST的MPU产品线是属于工业级产品,在工业级和半工业的应用场景里,当前的产品线可以涵盖大概用户90%的应用场景。 图: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微处理器产品市场经理霍笋(Sunny HUO) 据霍笋介绍,ST的MP2系列是64位MP产品,是目前STM32系列内第一颗支持64位指令集的处理器产品,由于是面向工业应用市场,接口非常丰富,而且片上的硬件安全功能非常强。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传统的工业控制应用(比如PLC、HMI人机界面、工业网关等)、智能家居(比如网关、白色家电、门铃等)、智慧城市和基础设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表计等)。 霍笋指出,STM32MP23在保证强大性能的同时,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它搭载了高性能的双核Arm Cortex-A35(主频高达1.5GHz)和一颗Cortex-M33(主频高达400MHz)的异构处理器,以及一个算力达0.6 TOPS的神经处理单元(NPU)。这使其能够胜任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场景下的复杂应用,并为这些应用提供强大的边缘AI算力,实现人/物检测、语音识别、异常检测等智能功能。 她进一步解释,为何STM32MP23的成本更具优势,是因为相较于MP25,MP23将AI和多媒体性能减半,并精简了部分高速接口(如PCIe/USB3.0)和以太网通路,从而在保留核心CPU性能和轻量级AI能力的同时,精准满足了更广泛工业客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ST为MPU产品线提供了强大的生态支持。OpenSTLinux发行版的支持周期已从2年延长至5年,对开发周期较长的工业用户极为友好。同时,从模型训练、优化到部署,ST提供了一站式的AI解决方案,包括ST Edge AI模型库、云端/本地基准测试工具以及X-LINUX-AI扩展包,让开发者可以轻松无缝地将AI模型集成到项目中。 STM32WBA6系列:助力无线短距离设备缩短上市时间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无线连接技术至关重要。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STM32无线产品总监陈德勇(Donald CHAN)介绍了最新的STM32WBA6无线MCU系列,它旨在通过提升性能和多协议支持,助力开发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图: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STM32无线产品总监陈德勇(Donald CHAN) WBA6的最大亮点是其强大的多协议支持能力,它全面支持低功耗蓝牙5.4、ZigBee、Thread以及新兴的智能家居标准Matter。为了应对Matter等复杂协议栈对资源的高要求,WBA6配备了高达2MB的双区Flash存储器和512KB的RAM。其采用的Cortex-M33内核主频达100MHz,并能以较低功耗实现+10dBm的射频输出功率,确保了连接的稳定与可靠。 安全性是无线产品的重中之重。陈德勇强调,WBA6的设计严格遵循最新的安全法规,目标通过SESIP 3级认证,完全符合即将在2025年8月强制实施的欧盟射频设备指令(RED)的要求,为客户产品出口欧洲市场扫清了障碍。在应用场景上,WBA6非常适合功能日益复杂的智能锁、需要处理和存储敏感数据的连续血糖监测(CGM)设备,以及各类Matter智能家居终端。 STM32生态蓬勃发展 STM32的强大之处主要在于其生态系统建设,包括软件工具、开发套件、技术支持和本地社区的建设。如今这个生态系统仍然在蓬勃发展当中。 据ST透露,截至2024年末,STM32开发者生态已拥有130万活跃独立用户,同比增长30%,预计2025年全年活跃用户数量将超过150万。另外,2024年月独立访客数量高达50万。庞大的用户基础,为STM32产品在中国的普及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软件工具方面, STM32Cube软件开发工具套件,包括CubeMX(用于配置和代码生成)、CubeIDE(用于开发和调试)、CubeProgrammer(用于编程)和CubeMonitor(用于监控)等,已全面支持此次发布的新品(如STM32C051/91/92),并提供了本地化版本和支持,确保中国开发者能够无障碍地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产品选型、配置、代码生成、调试和烧录。 在TouchGFX图形软件方面,借助TouchGFX,STM32系列MCU能够在工业设备上成功打造出消费级用户界面,提升用户体验。 在OpenSTLinux与AI生态方面,ST针对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用,STM32MPU系列(包括MP23)所搭载的OpenST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开放的AI生态。ST不仅提供了AI模型库、X-LINUX-AI扩展包等软件资源,更将云端(ST Edge AI Developer Cloud)和本地(ST Edge AI Core)基准测试服务引入中国,帮助中国客户选择最适合的硬件配置,并实现AI应用的无缝部署。这对于推动中国本土的边缘AI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延长OpenSTLinux支持周期方面,ST针对工业用户的实际需求,宣布将OpenSTLinux的支持周期从两年延长至五年,这对于工业设备通常较长的开发周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这意味着中国工业客户将获得更长时间的软件支持和维护,降低了其产品开发的长期风险。 结语 可以看到,面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中国市场,ST正以一种更深入、更灵活、更具前瞻性的姿态,全面贯彻其“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从构建坚韧的本土供应链,到推出精准契合市场脉搏的四大“芯”品,再到拥抱边缘智能的浪潮,ST正与广大的中国客户和开发者社区携手,共同塑造一个更智能、更互联、更可持续的未来。
STM32
芯查查资讯 . 2025-06-20 5 1 3230
企业 | 安森美亮相北京听力学大会,展示智能听力技术
智能电源与智能感知技术的领先企业安森美(onsemi)近日参加了第九届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展示了前沿的听力解决方案,巩固了公司在智能化、个性化听力健康领域的领先地位。 安森美重点展示了Ezairo系列平台——搭载人工智能增强处理器和先进的神经网络能力,专为高性能助听器及高端音频设备设计。其旗舰产品Ezairo 8300和Ezairo 8310平台通过六核架构实现卓越音频精度,支持实时环境识别与声音无缝自适应。Ezairo 7160平台具备开放式可编程能力,为产品开发提供定制化和灵活性的双重优势。其无线连接技术支持与其他设备的无缝集成,超低功耗特性显著延长电池续航。 安森美还展示了B300助听器评估板及HPM10充电管理芯片等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以可扩展的创新技术满足助听器市场的各种不同需求。 "凭借三十余年专业技术积淀,我们持续通过嵌入人工智能、超低功耗设计和交钥匙解决方案引领听力技术变革,"安森美听力健康产品经理Christophe Waelchli表示,"我们与软件及算法等生态伙伴协同合作,构建了创新的生态圈以助力客户加快产品开发,并确保我们的解决方案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从而推动听力健康行业持续发展。"
助听器
安森美 . 2025-06-20 1 1 2030
摆脱“找不着”焦虑!UWB让定位精准到厘米级别!
UWB技术 赋能高精度定位 YXC晶振让UWB定位“准”起来 · 你是否用过AirTag,在人来人往的机场中轻松找到自己的行李箱? · 你是否体验过靠近智能汽车即车门自动解锁,无需掏出钥匙的便捷? 图:防丢失“神器”—苹果AirTag 在AirTag、数字车钥匙提供的这些顺畅且精准的体验背后,一项关键的高精度定位与空间感知技术正发挥着关键作用——UWB(Ultra-wide Band,超宽带)。 UWB以其独特的厘米级甚至亚厘米级定位精度,以及低功耗、高安全、强抗干扰等优势,已成为高精度定位融合方案中的重要基石。它与其他无线技术(如蓝牙、Wi-Fi、北斗等)协同配合,共同构筑更智能、更无感的未来体验。 UWB:精准定位,智能感知 UWB(超宽带)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UWB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和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 图:UWB、蓝牙及WIFI的定位精度对比 >UWB发展历程 UWB的雏形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的雷达技术,但真正进入民用市场,则是在2002年美国FCC开放相关频段之后。 中国于2008年开始规划UWB频谱,并在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UWB在7235-8750MHz频段的使用规范,极大推动了其规模化应用。 >UWB核心能力 ✅ 高精度定位 基于飞行时间(ToF)、到达时间差(TDoA)、到达角(AoA)等机制,UWB能在复杂环境中实现10厘米甚至毫米级的定位能力,为多技术融合高精度定位方案提供了核心的微米级时间戳和厘米级空间分辨率。 ✅ 安全短距通信 UWB信号因其独特的工作方式,难以被截获和干扰,非常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例如数字钥匙、安全支付等,为短距离安全交互提供了坚实保障。 ✅ 微距雷达感知 UWB具备出色的穿透和微感知能力,可以穿透非金属障碍物,实现跌倒检测、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监测,甚至能用于物体姿态识别,为环境和生命体征感知提供独特视角。 UWB应用场景 图:UWB室内定位系统 通过UWB模块、UWB标签和UWB基站等不同形态的部署,UWB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 消费电子 AirTag物品追踪、TWS耳机空间音频体验与精准查找、智能家居设备间的精准联动。 · 汽车电子 UWB数字钥匙实现无感解锁与启动、精准泊车定位、儿童遗留检测。 · 工业4.0 AGV(自动导引车)精准导航、重要资产精准追踪、人员与设备防撞预警。 · 医疗健康 病患及医护人员精准定位、医疗资产追踪、基于精准定位的院内智能调度。 图:UWB下游应用 UWB定位精度,晶振是关键 UWB高精度定位的核心在于精确测量信号的飞行时间(ToF),这要求系统拥有极其精准和稳定的时钟基准。哪怕1纳秒误差,就会导致30厘米左右的定位偏差。 高性能晶振在UWB系统中,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时钟”,它直接关系到定位系统能否稳定可靠运行: 提供精准时基 晶振频率稳定性直接决定ToF测距精度,是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定位的前提。 降低噪声与抖动 有助于提高信号清晰度与时间戳提取准确性,从而提升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保障多节点同步 在TDoA等多节点定位方式中,晶振能确保各节点时钟的高度一致性,保障系统整体协同运行的精度。 UWB晶振选型指南 为确保UWB系统发挥最佳性能,选择合适的晶振至关重要。基于UWB应用需求特点,YXC扬兴科技的晶振选型推荐如下: >微型化表晶:YSX2012SK系列 YSX2012SK系列 YSX2012SK是一款微型化贴片晶振,它专为满足UWB标签卡、UWB模块等设备的小型化和功耗敏感型应用而设计。 这款晶振能有效支持设备低功耗待机,显著延长电池寿命,使其成为RTC(实时时钟)模块的理想选择。 关键参数: ✅ 标准频率:32.768kHz ✅ 封装尺寸:2.0 x 1.2mm ✅ 负载电容:7pF, 9pF, 12.5pF等 ✅ 工作温度:-40~﹢85℃ ✅ 频率偏差:±10PPM / ±20PPM >工业级晶体谐振器:YSX211SL系列 YSX211SL系列 YSX211SL是一款工业级、小型化贴片晶体谐振器,专为UWB系统的主时钟应用而设计。 它提供稳定且高精度的频率输出,能全面覆盖 UWB应用设计常见的16MHz、32MHz、38.4MHz等频点,确保UWB系统获得精准而稳定的时钟基准。 凭借2.0*1.6mm的小型化封装和±10PPM的频率偏差,YSX211SL不仅能满足UWB标签/USB模块等对于紧凑设计和高可靠性的严苛要求,同时还具备卓越的高性价比。 关键参数: ✅ 频率范围:16 - 54MHz ✅ 封装尺寸:2.0 * 1.6mm ✅ 负载电容:8pF, 9pF, 12pF等 ✅ 工作温度:-40 ~ ﹢85℃ ✅ 频率偏差:±10PPM >高精度温补晶振:YSO510TP系列 YSO510TP系列 YSO510TP是一款卓越的高精度温补晶振 (TCXO),专为UWB基站以及其他对时间同步和频率稳定性有严苛要求的应用而设计。 特别推荐用于UWB工业定位、UWB电力巡检系统等对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有极高要求的场景,其优异的温度稳定性能确保在宽温范围内依然提供精准时钟,从而实现更可靠的UWB定位和数据传输性能。 关键参数: ✅ 频率范围:10 - 52MHz ✅ 封装尺寸:提供2016 - 7050多种选项 ✅ 输出方式:CMOS, Clipped Sine Wave ✅ 工作温度:-30 ~ ﹢85℃,-40 ~ ﹢85℃ ✅ 频率温度特性(温度频差):±0.28/0.5/1.5/2.5PPM UWB的强大功能,离不开背后精准时钟的支撑。从微型化的表晶到高性能的温补晶振,晶振虽小,却是UWB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的‘精度担当’”的关键所在。 如需获取样品及详细资料,可咨询小扬哦~
UWB,高性能晶振,微型表晶,高精度温补晶振
扬兴科技 . 2025-06-20 1 1 1310
采用AI神经网络降噪算法的通信语音降噪(ENC)模组性能测试和应用
随着AI时代来临.通话设备的环境噪音抑制也进入AI降噪算法时代. AI神经网络降噪技术是一款革命性的语音处理技术,他突破了传统单麦克风和双麦克风降噪的局限性,利用采集的各种日常环境中的噪音样本进行训练学习.让降噪算法具有自适应噪声抑制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噪声抑制等级. 降噪芯片内置AI降噪引擎,采集数十万种日常生活环境噪音样本.比如极端天气的狂风和暴雨环境,海面的海浪和大小河流的流水,繁忙交通场景的汽车喇叭各种噪音,酒吧聚会场所的喧嚣人声.还有各种野外动物的叫声,还有像室内环境中的像婴儿的哭声,敲击桌子,凳子突然倒地,玻璃杯打碎,装修时的砸墙,钻地等类似的突然发生的噪音.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噪声的干扰,可以更好地捕捉人们的声音,从而让语音质量更加优质。 本次测试模组型号为AP-0316,模组提供了数字麦克风和驻极体麦克风两种音频输入方式.同时输出的音频格式有模拟音频模式,I2s数字音频模式,和USB声卡模式.同时模组内置了一个3W的功放.直插扬声器或小型音箱.配合USB声卡模式连接电脑就是一个双向语音交互设备. 把麦克风和音箱还有USB连接线插入相应的插座.直插电脑就可以进行测试. 找个播放器播放一些环境声音的音频样本来模拟环境噪音,我们选了一些通常环境下的狗叫声.流水声.下雨声.脚步声.砸玻璃声等声音样,,播放器音量最大的情况下这些声音的声压强度保持在平均95分贝左右 然后电脑开启录音软件监测模组的拾音状态.从录音软件始终保持一条直线来看.这些声音都被模组过滤.不会被拾取. 为了证明麦克风的拾取是有效的.我们再用一个播放器来播放人声.测试是否拾取,在开启人声播放后,我们可以从电脑屏幕上看到麦克风的拾音是有效的.可以正常拾取到人声部分,这证明AI降噪确实已经生效.只对环境噪音进行压制.不会对人声产生影响. 之后我们还针对突发噪音和风噪也进行了一些测试.,由于突发噪音持续时间很短.而风噪不仅仅是风的声音.同时风压对麦克风振膜的作用导致常规的降噪处理是很难处理这种声音.我们通过敲击桌面和让电风扇直吹麦克风来测试,效果也是很优秀.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大概了解了AI降噪的性能方面比起传统的采样降噪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还可以针对一些传统降噪方式无法解决的噪音也有很好的效果
AI降噪
csdn . 2025-06-20 2 2385
贞光科技代理 | 三星车规级MLCC电容125 °C新品,满足ADAS高温可靠
贞光科技作为三星电容授权一级代理商,已开始为国内客户提供三星电机车规级MLCC产品的技术选型和供应服务,助力本土ADAS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三星电机日前推出了针对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应用的车规级MLCC新产品,该产品采用0201inch(0.6×0.3mm)封装,介质特性为X7T(-55至125°C),额定电压6.3V,电容量达到1μF。这款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 三星电容技术指标与产品特性 从技术规格来看,这款MLCC产品的关键参数如下表所示: 技术参数 规格指标 技术优势 封装尺寸 0201inch (0.6×0.3mm) 业界最小车规级MLCC封装 介质特性 X7T (-55°C~125°C) 高温稳定性保证 额定电压 6.3V 满足ADAS传感器供电需求 电容量 1μF 小封装内实现高容量 认证标准 AEC-Q200 符合车规级可靠性要求 供应状态 量产中,可提供样品 支持快速导入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X7T介质的选择为产品在高温环境下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与常规的X7R介质相比,X7T能够在125°C高温下保持更稳定的电容特性,这正是ADAS系统在恶劣工作环境下所必需的。 市场需求与应用背景 当前汽车电子系统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是系统集成度不断提升,传感器、摄像头、SoC等核心器件性能快速迭代;二是车辆内部空间对电子元件的小型化要求日益严格。 ADAS系统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其工作环境相当苛刻。发动机舱内温度经常超过100°C,部分区域甚至可达125°C以上。传统消费电子级MLCC在这种环境下往往无法维持稳定性能,而车规级产品必须通过更严格的温度循环、湿度、振动等测试。 供应链合作与技术服务 贞光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子元器件代理商,凭借多年来在车载电子领域的深耕经验,已与三星电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不仅提供全系列车规级MLCC产品的代理服务,还配备了专业的FAE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从产品选型、应用设计到量产导入的全流程技术支持。 针对ADAS系统的特殊需求,贞光科技建立了完整的车规级元器件供应体系。公司在深圳、苏州、北京等主要汽车电子产业集群设有技术服务中心,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技术咨询和样品需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贞光科技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为本土汽车电子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元器件供应保障。
三星电容代理商,三星电容,贞光科技
三星电容代理商 . 2025-06-20 1635
大联大友尚集团推出基于Leadtrend产品的100W PD3.0适配器方案
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友尚推出基于通嘉科技(Leadtrend)LD7798、LD8526、LD6612芯片的100W PD3.0适配器方案。 图示1-大联大友尚基于Leadtrend产品的100W PD3.0适配器方案的展示板图 当前,大功率供电需求已然成为数码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为实现多任务并行处理等高强度工作,设备需要持续且稳定的电力支持。因此,100W甚至更高功率的电源供应逐渐成为标配。在此背景下,USB PD供电协议应运而生,该协议旨在通过USB Type-C接口实现各类设备供电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在理想状态下,只要设备支持PD协议,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还是智能穿戴设备或是小型家电应用,均可通过一根USB Type-C数据线和PD充电器完成充电/供电操作,并且设备能够充分利用快充技术,大幅缩短充电时间。针对这一趋势,大联大友尚基于Leadtrend LD7798、LD8526、LD6612芯片推出100W PD3.0适配器方案。 图示2-大联大友尚基于Leadtrend产品的100W PD3.0适配器方案的场景应用图 LD7798是一款PFC+PWM控制器IC,集成准谐振反激(QR Flyback)和连续导通模式(CCM)控制功能,可有效提升电源转换效率并优化系统性能。在准谐振反激部分,LD7798采用谷底切换操作(Valley Switching Operation)显著降低MOSFET的切换损耗,从而提升整体效率。此外,该芯片的设计可简化电路结构,能够有效节省电路空间并降低总体物料成本。不仅如此,LD7798具备多种高级功能,包括高压启动、休眠模式以及绿色模式节能运行,能够根据负载情况灵活调整工作状态,进一步降低功率损耗。同时,其内部集成的斜率补偿和软启动功能,也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并确保稳定运行。 LD8526是适用于多种工作模式的二次侧同步整流(SR)驱动器IC,能够广泛应用于CCM、DCM和QR模式下的反激式电路架构。在轻负载条件下,LD8526能够进入节能模式,通过停止SR MOSFET驱动功能来降低工作电流,从而提高系统效率。该芯片具备自供电能力,能够在负端或正端输出位置的整流应用中,通过低输出电压产生源电压维持运作,而无需额外提供电源或依赖辅助绕组。此外,LD8526支持具有峰值负载功能的应用,最高工作频率可达130kHz。 LD6612是一款用于USB PD Type-C应用的次级侧控制器,专为高效、纤薄的离线AC-DC设计。该产品内置8位MCU,用于处理PD协议、策略引擎和设备策略管理器,同时,其内置双相标记编码(BMC),可支持USB PD通信或其他专有协议(如QC2.0/QC3.0)。此外,LD6612还集成分流器调节器、电压和电流监测与控制电路,以及阻断N-MOSFET,以减少外部元件数量,降低整体成本。 图示3-大联大友尚基于Leadtrend产品的100W PD3.0适配器方案的方块图 得益于器件的出色性能,本方案兼顾小型化电源设计对效率与可靠性的严苛要求,能够以稳定的表现满足各类USB PD设备对于快充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充电体验。 核心技术优势: IC包含QR_Flyback与CCM多模式控制器; 整合PFC升压和QR反激控制器,内部软启动功能与PFC开/关控制; Brown in/out保护和X-cap放电功能; 可调式OTP(过温保护)SDSP(二次二极管短路保护功能); SR低输出电压和/或高边整流运行自供电,无需辅助绕组; 150V VIN最大额定值,适用于宽VOUT范围应用; 可编程设定关断电平准位,OCP(逐周期限流); 智能稳定系统,高效率稳定USB-PD应用,OVP(过压保护); 嵌入式MCU内置16kbyte OTP和256+384bytes SRAM; 可编程设定输出线损补偿功能,内部OTP功能与外部锁定保护。 方案规格: 全电压输入范围:90Vac ~ 264Vac; 最大输出功率:(20V/5A)100W; 输出电压范围:5A/3A、9V/3A、15V/3A、20V/5A; 四点平均效率>88%@(25%、50%、75%、100%)效率达到CoC Tier 2; 空载待机功耗小于75mW、EMI符合EN55032 Class B; 具有OCP/OVP/OTP/OPP/OSCP等保护功能齐全; 适用于CCM、DCM和QR模式; 适用于具有峰值负载功能的应用(最高频率130kHz); 展示板PCB尺寸L×W×H=93mm×47mm×22mm; USB PD2.0和PD3.0(PPS)等其它专有协定如QC2.0、QC3.0、QC4.0、PPS。 本篇新闻主要来源自大大通: 基于Lead trend _LD7798 + LD8526+ LD6612应用于USB PD3.0 Type-C 100W适配器设计方案
大联大 . 2025-06-20 1055
MOS管组合成的CMOS的如何应用在电路中
CMOS的逻辑门如何应用在电路中 前言 在如今的电子电路中,CMOS逻辑门有着接近零静态功耗和超高集成度的特点,是数字电路不可或缺的存在。其独特之处在于PMOS与NMOS晶体管的互补设计:当输入低电平时,PMOS导通实现电流上拉;输入高电平时,NMOS导通完成信号下拉。两种晶体管交替工作,构成无直流通路的完美配合。合科泰采用的沟槽屏蔽栅工艺优化了晶体管性能,让CMOS互补管在开关切换的电路降低,满足现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能耗要求。 CMOS逻辑门 CMOS通过晶体管的不同组合,构建起基础的逻辑功能: 非门(反相器):当输入高电平时,NMOS导通,而PMOS截止,输出低电平;输入低电平的时候则相反,输出接高电平。无论输入高或低,只有一个管导通,且没有直流的通路,静态时几乎为0功耗。 与非门(NAND):当两个输入信号都是高电平时,串联的NMOS将输出牢牢拉向低电平;只要任一输入为低,并联的PMOS立即将输出推回高电平。这种"全高得低,有低得高"的特性,帮助处理器解码指令。 或非门(NOR):任一输入是高电平时,并联的NMOS将输出下拉至低;只有当所有输入归零,串联的PMOS才会输出高电平。这种设计常在内存存取控制看见。 CMOS的电路设计挑战 CMOS电路设计的物理挑战两个,一个是尺寸缩小后短沟道电场渗透、漏电流导致静态功耗高等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CMOS电路面临着功耗控制、噪声与信号完整等挑战: 功耗控制挑战:高频应用如手机处理器中,其开关损耗会伴随频率变化,而线性增加,进一步会加强芯片发热。而MOS管的低漏电流,可以降低处理器静态时的能耗损失,由此增强续航。 信号传输完整和速度:电路的布线密度高,相邻的电容、电感耦合会产生信号的干扰。如数据中心中的信号传输,要求兆赫兹级别的开关频率。 电源噪声:工厂电机开启和关闭的时候,电源电路的变化导致电压的波动,进而产生噪声。如MOS管HKTQ50N03通过稳定噪声的容限,从而控制信号的准确与可靠性。 这些特性让CMOS可以运用在很多电路上,智能手环通过微型与非门的阵列去处理传感器的信号;电动汽车控制器用或非门的阵列来管理电池状态;甚至在卫星通信的设备当中,数百万个逻辑门就在方寸之间完成数据的编码和解码。 结语 CMOS逻辑门的性能需要每个晶体管的高品质决定。其中的PMOS需要有高正电压响应的能力,NMOS则需要具备快速导通的特性,这两者还需要在毫秒级的开关当中进行协同。这对MOS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稳定性表现。深耕半导体领域数十年的合科泰,正以此为目标精进MOS管技术。
CMOS
厂商投稿 . 2025-06-20 1 2 2130
市场 | 中国品牌领跑一季度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显示,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509.6万台,同比增长11.9%;头部厂商市场份额集中度加剧,Top5厂商出货已占到整体市场的63.4%,较去年同期提升3.5%。头部品牌持续注重研发投入,通过产品力提升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中国市场,“国补”政策加速刺激高端机型出货;海外市场,中国头部厂商通过强大的渠道掌控能力在发达国家市场持续扩张。 全|球|市|场 石头科技 继石头2024年量额全球第一后,2025年一季度石头全球出货98.2万台,以19.3%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出货量第一的位置,同比增长50.7%。其出货量最大的两个地区分别为中国和西欧,总计超过全球总出货量的50%。在捷克、丹麦、芬兰、德国、以色列、韩国、挪威、波兰、瑞典、土耳其、阿联酋,石头科技出货量均排名第一。一季度石头科技发布了行业领先的搭载机械臂的扫地机器人新品,实现扫地机产品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整理的大幅跨越。石头科技产品布局不断完善,在各价位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在海外市场如美国等加大线下门店入驻进度,是其保持海外市场持续增长的关键。 科沃斯 科沃斯一季度扫地机器人出货69.3万台,同比增长11%,其重点发力区域为亚太、俄罗斯、中东等,与石头形成差异化战略;同时其在西欧市场零售渠道布局持续深化。其家用服务机器人概念包含多个产品品类,从单一清洁工具向全场景智能管家转型。 追觅 在2025 年一季度的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中,追觅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追觅的市场优势在西南欧地区尤为突出,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出货量均位居榜首。其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十分亮眼,一季度平均出货单价达到了 627 美金,高端化战略持续深化。 小米 一季度小米推出AI亮点新品,在海内外市场表现不俗,凭借其品牌形象及渠道体系建设,其入门级产品在东南亚及西南欧市场仍有一定出货优势。 Irobot Irobot一季度全球出货同比下滑30.6%,其市场份额跌至第五。在北美市场,其产品平均出货单价已降至385美元,反映出明显的价格压力,全球市场持续收缩。在产品迭代和功能创新上,iRobot明显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同时,受北美供应链成本高企的影响,其产品价格竞争力在同规格竞品中走弱。 中|国|市|场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118.8万台,同比增长21.4%,出货量增长率连续2个季度超过20%。受到“国补”影响,头部厂商集中度加深趋势较全球市场更为明显,加速市场洗牌,Top5厂商市场份额差距不断缩小。新品质价比加速升级的同时带来库存隐忧,部分旧机型面临较大库存压力。2025年以来,技术升级方向围绕仿生机械臂、AI交互两个方面,但平均出货单价下滑,进一步挤压厂商利润空间。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赵思泉认为,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扫地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渗透率加速提升的关键阶段,中国头部厂商持续加码海外市场战略布局。在当前竞争态势下,渠道运营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的核心竞争力。北美市场因当前准入壁垒较高,未来将成为厂商核心竞争地区。现阶段,智能扫地机器人企业正持续拓展产品边界,向大清洁场景乃至全屋家电领域延伸,而品牌形象的系统化构建,亦将推动扫地机产品加速全球市场的渗透进程。
扫地机器人
IDC咨询 . 2025-06-20 1 2520
方案 | 紫光展锐发布UNISOC端侧AI平台化解决方案,赋能“万物AI+”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演进,不断突破传统终端形态边界。从手机、电脑、汽车、智能家居到工业智能、机器人等更多创新形态,都将与AI深度融合,从而催生“万物AI+”的颠覆性变革。然而,面对算力需求碎片化、计算需求不匹配、软硬件适配难度高、能耗与存储需求增加等挑战,“万物AI+”的广阔前景对芯片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平台化能力,实现更高性能、更低功耗与成本、更高灵活性与开放性,才能适应快速迭代的AI技术,支撑海量差异化的场景应用,从而真正让AI重塑万物智能。 紫光展锐依托成熟的芯片设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软硬件系统集成技术三大核心优势,以及核心IP设计、先进半导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八大研发能力,为客户提供高效强劲、安全可靠、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 6月18日至6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MWCS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紫光展锐正式推出UNISOC端侧AI平台化解决方案,可实现更优性能、更低功耗、更灵活配置的端到端AI平台交付,以多样化芯片解决方案实现AI智能化,推动“万物AI+”新时代到来。 两大解决方案,满足端侧AI多样化需求 单芯片AI解决方案: 紫光展锐将AI技术应用于成熟的5G SoC T9100,实现AI性能的全面提升。典型场景下,展锐单芯片AI解决方案可实现大模型生成速度较上一代异构方案提升20%+、大模型推理功耗降低60%。该方案采用多核异构系统架构,软硬件协同、指令级优化与DVFS效能控制,可带来高效强劲的性能表现。 异构分布式AI解决方案: 异构分布式AI解决方案可助力多芯片互联,提供更加灵活开放的多档算力组合,支持从1T至100T的算力灵活配置,适配30+不同参数量模型,并支持业界不同规格的大语言模型实时并发,满足从轻量化到大参数量等不同场景下的算力需求。异构分布式解决方案采用分布式集成架构,即插即用;内存独享,带宽扩展灵活;开放多元的生态,可灵活拓展、按需定制。 三大亮点,赋能万物AI+新世界 多模态场景应用,让AI无处不在 UNISOC AI平台可支持大模型、多模态、多并发、AI Agent、端云结合的多重解决方案,实现AI 绘图、AI语音聊天、AI智能搜图、AI智能图文问答、AI相机、AI翻译等丰富功能。UNISOC 端侧AI平台化解决方案可与手机、平板、穿戴、汽车等多种创新终端灵活组合,赋能千行百业。目前,搭载紫光展锐T9100的步步高AI学习机等多款终端应用已量产上市。 自研AISDK,加速AI应用落地 紫光展锐自研的AISDK可提供Ustudio全流程开发工具,多OS支持,实现可视化集成分析、一键安装与插件化部署;UNN异构计算开发平台具备弹性集成与通用平台特性,可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降低开发门槛提升开发效率,全方位加速AI应用落地。 支持MCP,打造开放多元生态 UNISOC 端侧AI平台化解决方案支持AI领域的“万能接口”——MCP,可实现一键部署,支持动态MCP配置、多协议兼容以及端云MCP,可稳定调用外部工具,丰富的插件支持、广泛的服务定制以及快速的应用扩展可助力打造开放多元的协作生态。 在AI时代,紫光展锐将秉持发展理念,夯实AI和通用算力基座,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硬件基础和开发平台,叠加高可靠、低时延的网络连接,持续强化硬件算力和通信系统基座,优化开发引擎,和上下游兄弟企业共建高效、开放的生态系统,一起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携手产业伙伴共启“万物AI+”新篇章。 新紫光、新展锐、新征程、新未来。作为全球领先的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紫光展锐秉承“专业、共赢、奋斗”的价值观,致力于以高质量产品和创新性解决方案,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全球产业和客户创造价值,用芯成就美好世界。
紫光展锐
紫光展锐UNISOC . 2025-06-20 1 1945
方案 | 从精准对焦到空间感知:圣邦微电子 SGM3807,为 DToF 传感器量身定制的高效电源管理方案
圣邦微电子推出 SGM3807,一款专为 DToF 传感器设计的高性能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器件集成了同步降压(Buck)转换器和单电感双输出(SIDO)DC/DC 转换器,且具备卓越的电气性能和丰富的功能特性,能够为 DToF 传感器提供稳定、高效的电源支持。 在智能设备全面拥抱 3D 传感技术的今天,DToF(直接飞行时间)传感器凭借其高精度深度信息采集能力,已成为手机对焦、手势交互、环境建模等场景的核心组件。然而,传统电源方案因体积庞大、纹波干扰等问题,制约了传感器性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圣邦微电子推出 SGM3807 电源 PMIC——一款专为基于 SPAD 的 DToF 传感器设计的高效、紧凑型电源管理芯片,以创新架构实现多电压轨精准控制,助力终端设备突破性能边界。 SGM3807:高效、低噪、高集成 SGM3807 以技术突破解决行业痛点。器件集同步降压转换器(Buck)与单电感双输出(SIDO)架构于一体,仅需一颗电感即可同步生成正负电压,大幅简化电路设计。同时,SGM3807 以 9μA 超低待机功耗延长设备待机时间。在 9μA 状态下,I²C 可以建立通讯,且保护功能在位,芯片可以随时被调用,进入 active 状态提供稳定输出。其 I²C 可编程接口支持动态电压调节(DVS),用户可实时优化能效比,适配不同负载场景。 SGM3807 电气性能 SGM3807 在电气性能上表现出色,能够显著提升 DToF 传感器的性能。器件在使能状态下凭借 154μA 的静态功耗大幅度降低了使用传感器的损耗;SPAD 偏置电压纹波在全输入电压段和全温度范围内仅有 0.24%;在 -21V 典型偏置电压下,更低的负压纹波能够大幅提升 SPAD 的光子探测率,从而降低 VCSEL 驱动的频繁调用,提高使用效率并优化深度信息与系统的交互;采用 COT 控制架构的 Core 供电降压 DC/DC 转换器,为模块的信号处理单元赋予了卓越的动态响应能力,从而确保传感器可以迅速且精准地与系统 SoC 进行交互。此供电降压 DC/DC 还提供了输出电压远端采样功能,尽可能适配用户错综复杂的电路设计场景。 表 1 SGM3807 关键电气规格 SGM3807 典型应用电路与封装设计 SGM3807 为 DToF 传感器提供了完整的电源解决方案,仅需一个功率电感即可实现正负压输出,分别为 VCSEL 驱动供电和 SPAD 电压偏置,助力产品的小型化。 图 1 SGM3807 典型应用电路 器件采用符合环保理念的 WLCSP-2.05×2.35-20B 绿色封装,体积小、散热性能好,适合用于对空间要求严格的设计。 图 2 SGM3807 封装示意图 赋能场景:从精准对焦到空间感知 手机摄像模组:通过毫秒级深度信息反馈,实现暗光环境下快速对焦。 AR/VR 交互:低纹波负压供电保障 SPAD 灵敏度,精准捕捉手势动作。 智能家居:3D 环境建模功耗降低 20%,延长电池续航。 在 3D 传感技术迈向普及的时代,SGM3807 以“高效、精简、可靠”为核心,重新定义了电源管理芯片的价值——不仅是能量的搬运工,更是性能的催化剂。圣邦微电子将持续深耕高精度电源领域,为智能设备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DToF
圣邦微电子 . 2025-06-20 1230
产品 | Qorvo推出全新紧凑型解决方案QPQ3550和QPA9862,以优化射频尺寸与散热性能简化5G基础设施部署
全球领先的连接和电源解决方案供应商Qorvo®(纳斯达克代码:QRVO)近日推出两款先进的射频组件,专为满足5G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MIMO)和固定无线接入(FWA)部署中对更高性能、更高集成度和更紧凑射频设计的需求而量身定制。 Qorvo无线基础设施业务部总监Debbie Gibson表示:“随着5G网络规模的扩大,我们的客户正面临着缩小射频尺寸、优化散热性能以及简化设计的多重压力。凭借我们高效的前置驱动器技术与紧凑型高抑制比BAW滤波器,Qorvo可提供高可靠性的射频基础组件,进而助力客户实现高性能mMIMO、FWA及其他5G应用。” QPQ3550是一款紧凑型高性能BAW滤波器。该产品在3.55–3.7GHz CBRS频段运行,适用于用户端设备(CPE)、固定无线接入(FWA)节点、小型蜂窝基站以及支持下一代宽带平台的多频段无线系统。随着固定无线接入应用需求的持续增长,QPQ3550作为一款即插即用解决方案,可凭借业界领先的性能与紧凑型设计,加速5G大规模部署。该产品采用Qorvo的多代体声波(BAW)技术,具有卓越的插入损耗、出色的功率处理能力和更优异的热可靠性。 QPQ3550 技术要点: QPA9862是一款宽带高效预驱动放大器,专为5G mMIMO无线系统设计,可支持32T和64T基站架构。其具有出色的功率效率、宽瞬时信号带宽和紧凑的集成设计,能够帮助设备制造商满足不断发展的5G无线系统要求。QPA9862基于Qorvo在射频系统技术的深厚积累,体现了Qorvo致力于开发高性能射频系统解决方案,并满足下一代基础设施功率、带宽和热性能挑战的承诺。 QPA9862 技术要点: 目前,这两款新品已向战略客户提供样品。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Qorvo丰富的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系列。
Qorvo
Qorvo半导体 . 2025-06-20 1080
技术 | 下一代HEV:如何提高混合动力汽车性能
汽车行业正进入转型的关键阶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曾被视为实现完全电气化的过渡方案,如今已发展成为高性能的独立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市场意义。预计2024年到2032年,HEV类别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70%。 HEV的诞生,源于顺应消费者偏好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但如今已形成独特的产品定位。面对这一趋势,汽车制造商正在对混动电动车架构进行全维度重构。 制胜新赛道的关键,在于动力系统的深度整合。动力总成性能不再仅仅牵涉发动机输出;它更加考量通过高压互连、配电网络及可扩展模块化组件实现的全系统(电力与燃油)协同性能。 了解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架构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架构集成了内燃机(ICE)和电动动力系统,可提高燃油效率并减少排放。这种集成方案依托三大核心: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控制模块和高压能源系统来管理机械能与电能的高效转化。 早期混合动力系统主要基于12V电气架构,仅支持基本的车载电子设备,如照明、信息娱乐系统、电动车窗和发动机控制模块。虽然12V平台对于传统燃油车已经足够,但其功率密度无法满足推进系统和辅助系统实现有效电气化的需求。 在高效与多功能需求增长的双重驱动下,HEV开始采用高压架构,从48V轻度混合系统,到全混动及电动汽车采用的400V,乃至更高电压系统。这些电压更高的平台可提供更先进的功能,包括再生制动、电动涡轮增压和电动配件,同时通过更细线径的导体降低了布线的复杂性并减少了铜的使用量。 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已从全面电气化的垫脚石发展为了长期解决方案。与12V系统相比,这些系统可节省约15-20%的燃油,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电气化路径,同时避免了纯电动汽车(BEV)的续航限制问题。 高压平台具备跨车型适配能力,无论是紧凑型轿车、SUV还是轻型商用车,均可实现轻度混动,并集成智能启停、电动助力等节能技术。 但是,电压等级的提升并非直接升级,也无法解决不同车型与细分市场存在的独特设计难点。HEV工程设计需要全面重构电气架构,同时对整个系统的诸多方面进行权衡取舍。较细的电线能够减轻汽车重量,但会带来热和电流处理方面的挑战。汽车集成的电子控制单元(ECU)、逆变器和电动机越来越多,一方面增加了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电磁干扰(EMI)风险。 为解决这些难题,工程师们采用的方法是部署屏蔽电缆组件、铝母排和柔性互连系统,这些组件可在严苛的汽车运行环境中实现热控制、EMI保护和可靠性。 混合动力EV的主要设计考虑因素 集成改进的储能和电池管理 当纯EV领域聚焦于固态电池和锂硫化学等前沿突破时,HEV正通过渐进式技术发展稳步提升实用性。目前,锂离子电池仍然是大多数HEV 平台的基础,其中NMC(镍锰钴)和LTO(钛酸锂)占据主导地位。电池化学的持续研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快速改变储能技术的方向。 高能量密度的NMC电池满足短途纯电需求,而具备超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功能和优异的热稳定性的LTO电池,则完美适配城市频繁启停的应用场景。 电池化学在向前发展的同时,电池架构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BMS)可对电池组进行分段控制,实现更智能的热平衡、故障隔离和预测诊断。 在电池接触系统中应用柔性印刷电路(FPC)技术,通过轻量化、稳定紧凑的设计取代传统的菊花链式布线。这种方案不仅能简化装配流程,还能减重并提升高振动环境下的信号传输性能。 轻质材料 减轻汽车重量是普遍采用的设计策略,可极大提升燃油效率并延长纯电动续航里程。关键结构和动力系统部件中的传统钢材正逐渐被铝、碳纤维和先进复合材料所取代。 采用这些轻质材料后,电池体积更小、效率更高,能保持相同的续航里程,同时提升安全性、空气动力特性、加速及制动性能。 降低高压风险 当系统电压突破48V,升至160V甚至更高(尤见于插电混动车型(PHEV))时,安全性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行业标准在指导这些安全措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具体的实施可能因制造商和地区而异。ISO 6469-3等新标准提出了快速绝缘监测、电弧故障防护和强化绝缘屏障等要求。原本专为纯电动车设计的安全方案,现在也逐渐被混动车型采纳。 与所有架构一样,系统组件必须经受严苛环境的考验,包括温度波动、路面振动、潮湿、灰尘和化学品接触,从而保障产品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专为混动平台设计的连接器如今普遍采用自清洁触点、航空级密封和锁定机构,确保在各类汽车应力条件下长期稳定工作。 为满足ISO 26262的要求,连接器系统还增设了诊断路径,支持在故障发生时实现故障检测和安全切断。安全措施不再是在设计完成后追加,而是从一开始就嵌入电气架构之中。 模块化案例 如今,汽车平台越来越多采用模块化电气架构设计,让汽车制造商能基于同一底盘灵活适配轻混、全混、插混和纯电等多种动力形式。这种可扩展方案不仅能缩短研发时间、优化物流效率,还能使核心部件在不同车型和市场中通用,显著降低单位成本。 借助模块化架构,设计团队可以实现不同车型的电源、信号及数据接口标准化,同时采用通用的通信协议和供电路径,避免重复开发,大幅减少机械整合和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此外,模块化生产还能精简制造流程,减少需要跟踪的产品编号,加快产线调整。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模块化设计加速了平台迭代。即使面对碳化硅(SiC)逆变器、固态电池等新兴动力技术的涌现,汽车制造商也能快速将其融入现有架构,几乎无需结构性调整。这种灵活性让制造商既能顺应政策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又能避免将设计推倒重来。 电力电子和热注意事项 作为HEV能量管理的中枢,电力电子系统通过逆变器和转换器精准实现电池、电机与内燃机之间的能量调配。其中,逆变器负责将电池的直流电转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而DC-DC转换器则调节电压来匹配汽车各子系统的需求。 随着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应用,系统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尽管造价高于传统硅基方案,但这些新材料凭借更低的开关损耗、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优的散热表现,正成为紧凑高效混动架构的理想选择。 HEV系统在峰值负荷下可产生高达5 kW的废热,特别是来自逆变器、转换器和电池模块的废热,因此采用主动和被动冷却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采用水冷式逆变器、风冷式低功耗系统等方案。而相变材料和集成温度传感器有助于调控负载下的温度。 热管理设计始终是新车开发的难点,温度控制不当将直接影响零部件寿命,轻则性能衰减,重则引发锂电池热失控风险。降低连接器工作温度能帮助汽车制造商实现汽车长期的可靠耐用、降低质保成本的目标。 连接驱动控制 HEV架构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高效电力分配。先进控制算法优化内燃机与电力系统的交互,精准管理扭矩分配、再生制动和电池使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融入,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和无线(OTA)更新等功能正在重塑混合动力汽车架构。 随着混合动力系统的发展,其数字基础设施也必须同步升级。混合动力汽车平台需配备高速连接器和电缆组件:既能够支持CAN和LIN总线通信,又能满足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所需的千兆以太网,同时还能集成V2X模块来实现车路协同。 Molex莫仕如何帮您构建可扩展的高性能混合架构 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气架构的要求复杂且涉及方方面面,需采用专为汽车应用设计的全套先进硬件。Molex莫仕提供品类丰富的互连、电源和信号解决方案组合,专用于解决精密的汽车系统的EMI与集成难题。 Molex莫仕不仅有成熟的产品平台,还配合推出定制工程支持,帮助汽车制造商扩展性能、缩短上市时间、实现前瞻性混动设计,轻松迎接下一波电气化发展浪潮。 混合动力:汽车创新的试验场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不再仅是过渡方案,更是电动化未来出行的试验场。无论是48V初始系统,还是400V及以上的全电动平台,当代混动架构都在为纯电时代铺路。 但要想在这个领域一马当先,仅靠电池和电机的突破远远不够,更需要系统级别的工程设计,包括动力系统的无缝集成、精准的实时控制、卓越的热管理性能,以及灵活可扩展的架构。 Molex莫仕秉承一贯的汽车创新传统,同时推出一系列高压、EMI屏蔽和热优化解决方案,通过精工打造的连接产品,帮助推动混动革新浪潮。
Molex
Molex莫仕连接器 . 2025-06-20 2170
方案 | 兆易创新推出500W单级光伏微逆方案,助力控制精度更上层楼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因灵活部署优势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作为光伏组件直流转交流的核心设备,微型逆变器凭借组件级精准控制,有效解决传统组串式方案的失配损耗与安全问题,在户用及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场景中价值凸显。随着行业对高集成度、高效率及低成本的需求升级,单级式架构以极简设计与高效能优势,正引领微型逆变器技术变革。 兆易创新深耕半导体领域,根据光伏行业热点,推出了基于高性能MCU GD32G553芯片的单级微型逆变器方案。在2025 SNEC国际光伏储能展览会上,兆易创新数字电源应用主管工程师王亚立详细解读该方案,揭示控制芯片与功率器件协同设计如何实现效率、可靠性与成本的多重突破。 在单级架构上实现创新 作为直接集成于单块或少量光伏组件背部的能量转换装置,微型逆变器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独有的组件级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功能。该特性使其能够在组件间性能差异或局部阴影遮挡场景下,通过独立优化每块组件的功率输出,最大化系统发电量。目前,在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对灵活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电路结构的不同,微型逆变器主要分为两级式和单级式两种架构。与传统两级式架构相比,单级式架构凭借其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更简洁的BOM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成为行业技术演进的主要方向。兆易创新推出的500W单级微型逆变器解决方案,采用基于GD32G5系列MCU与纳微半导体双向GaNFast氮化镓功率芯片的单级一拖一架构,集中体现了该技术方向的核心优势。 △ 单级式微逆与两级式微逆架构对比 王亚立表示,单级架构通过省去一级直流-直流变换环节,在简化电路结构的同时实现效率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该架构在实现微逆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同样支持无功THD优化及一拖n扩展等,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 单级拓扑架构主要由原边全桥电路、变压器、副边半桥电路及EMI滤波电路构成。通过原边移相控制,与副边移相控制的协同作用,调节变压器漏感两端的电压,进而控制漏感电流的大小,实现高效的功率传输控制。王亚立指出,为满足微型逆变器应用中的宽电压增益和功率传输比的需求,单一的调制模式难以兼顾功率传输范围与效率优化的双重目标。而混合调制模式通过软开关及功率传输的条件,动态切换调制模式,在保证给定功率传输目标的同时,有效降低回流功率,并拓展软开关范围,从而满足高效率能量传输与高质量并网的要求。 在技术实现层面,移相控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丢波、连波等问题。而兆易创新GD32G553 MCU凭借高精度及高灵活性的高精度定时器(HRTIMER)外设,通过载波之间的移相计数复位及同步更新等功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同时,GD32G553 MCU有着强大的算力,灵活的PWM发波机制及丰富的模拟外设资源,满足了单级微逆在发波、采样及环路控制中的严苛需求,确保单级微逆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全链路控制架构与系统级优化设计 △ 兆易创新500W单级微逆控制方案 在系统控制架构中,GD32G553 MCU作为核心控制单元,承担PWM生成、信号采样及环路控制等功能。副边功率转换部分采用了纳微双向BDS GaN功率器件。整个控制环路如下:首先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计算出PV电压参考值,经电压环控制器实现对PV电压参考值的动态跟踪;电压环计算得到的结果,与SOGI PLL锁相环提取到的电网电压相位信息以及给定无功相角信息相结合,给前馈控制器及电流环控制器提供电流参考。最终,计算出原边移相控制量与副边移相控制量,并通过高精度定时器模块,转化为实际驱动脉冲,实现对功率电路的精准调控。 控制算法在MCU实现过程中,主要由锁相环、前馈补偿、闭环控制及移相转换四部分组成,对这几个部分进行了执行时间的测试,结果表明GD32G553控制器展现出了良好的算力性能。 △ GD32G553系列MCU与纳微双向BDS GaN功率器件性能指标 王亚立表示,通过系统级优化,整个方案有着高效率、高质量并网以及高集成度的特点:在100kHz开关频率下,实现了97.5%的峰值效率和97%的CEC加权效率,MPPT效率为99.9%;500W条件下,THD为3.2%,PF为0.999。 首先,在高效率与低损耗方面。所有开关管均可实现ZVS,显著降低开关损耗;通过优化的混合调制策略,拓宽了软开关范围;降低回流功率和变压器电流有效值,减少了导通损耗;同时使用纳微BDS GaN减少开关损耗。 其次,在高质量并网方面。该方案的前馈控制能够提高功率响应速度,加强对电网电压的跟踪效果;闭环Q-PR控制可无静差跟踪交流信号,提高并网电流质量。同时,通过原边副边移相控制量之间的协同调整,实现模式间无扰切换,从而平滑变压器电流及并网电流。 最后,在高集成度与成本优化方面。方案采用了方案采用了单个集成电感的变压器的磁集成技术,实现了磁性元件体积的缩小,并采用双向BDS GaN来满足对交流侧双向开关的需求,进一步缩小了尺寸,降低方案的整体BOM成本。 打造丰富的产品矩阵,建设高质量生态圈 △ 高性能GD32 MCU在数字能源领域的应用 在新能源控制领域,兆易创新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MCU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光伏关断器、优化器、AI拉弧检测、储能ESS系统、BMS、逆变器、HMI通讯监控等产品应用。在拉弧检测、优化器、Bi DC-DC、工商储BMS等部分,兆易创新还提供了完整的方案供客户直接使用或者二次开发,能大幅减少研发周期。在功率控制方面,兆易创新分别有600Mhz高主频的GD32H7系列以及216MHz的GD32G5系列MCU供客户选择。 本方案中采用的GD32G553属于兆易创新的GD32G5系列MCU。该系列有着出色的算力,采用Arm® Cortex®-M33内核,主频高达216MHz,内置单精度浮点单元(FPU),以及硬件三角函数加速器(TMU)和其他多种硬件加速单元。这些特性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速度和复杂运算能力。同时,GD32G5系列MCU能支持最多16个Channel的高精度PWM输出,分辨率高达145ps。可支持变占空比、变频、移相等发波方式。 除了算力及发波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外,GD32G553还支持4个12位ADC模块,采样速率高达5.3MSPS,最多可支持高达42个采样通道,能够高效地采集和处理多种传感器的信号。同时,GD32G553配备了8个CMP(片上比较器),具有快速响应及灵活配置等特点,其输出信号可以内部直连至HRTIMER中,实现对PWM的封锁或切换。 除了打造表现优异的产品外,兆易创新还加强生态建设。兆易创新与纳微半导体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通过将兆易创新高算力MCU和纳微半导体的高频、高效GaN技术进行整合,打造出智能、高效的数字电源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多方案选择。同时,配合兆易创新的全产业链的生态与纳微对系统应用的深刻理解,加速在AI数据中心、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充电桩、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布局。
GD32
GD32MCU . 2025-06-20 1905
产品 | 新唐 M2A23 MCU:赋能下一代智能车用照明系统的核心引擎
NuMicro® M2A23 系列是基于 32 位 Arm® Cortex®-M23 内核的微控制器,为汽车和工业控制的需求而设计。符合AEC-Q100 Grade 1 安全规范,支持最高 125°C 的环境温度, 采用2.5V 至 5.5V 的工作电压; 内置三组 CAN FD 接口,一组LIN 接口和兩组LLSI 接口,同时提供 12 通道144 MHz PWM 输出,使其适用于各类车内/外照明控制应用。 M2A23 系列最高工作频率72 MHz,内置最高 256 KB Flash、24 KB SRAM、4 KB LDROM及 2 KB SPROM(存储关键数据代码,芯片整片擦除(Whole Chip Erase)时也不会丢失)。内建两组比较器与 12 位ADC,支持最高 2 Msps速率,具备 16 个通道,且内置温度传感器,可实现可靠的数据采集。 同时M2A23 系列整合了多种通信接口,包括两组支持 One-Wire、IrDA 和 RS485 功能的 UART 接口、一组 I2C 接口、一组 SPI 接口,以及两组可配置为 UART、I2C 或 SPI 的 USCI 模块。 基于新唐 M2A23 的车用照明优势 精确控制:M2A23 的 12 信道 144MHz PWM 输出,能够实现对车灯亮度的精确调节,满足不同行驶环境下的照明需求,如在城市道路行驶时可降低亮度避免眩光,在高速公路或乡村道路行驶时提高亮度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同时,其高精度的 PWM 控制也有助于实现车灯的渐变效果,如车辆启动和熄火时灯光的渐亮渐灭,提升用户体验。 可靠通信:三组 CAN FD 接口和丰富的其他通信接口(如一组 LIN 接口、两组 UART 接口、一组 I2C 接口、一组 SPI 接口等),使其能与车载网络中的其他设备进行快速、稳定的通信。例如,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通信,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如车速、转向角度等)自动调整车灯的照射角度和亮度;与智能传感器通信,实现自适应照明功能,如根据环境光线强度自动开启或关闭车灯,或者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调整灯光模式。 数据采集与处理:内置16 通道12 位 ADC 和两组比较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车灯相关的各种数据,如灯泡的温度、电流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及时发现车灯系统中的故障或异常,如灯泡损坏、线路短路等,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进行维修,提高行车安全性。 高可靠性:可在高达 125°C 的环境温度下工作,能够适应汽车发动机舱等高温环境,确保车灯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同时,其具备的多种硬件保护功能,如过压保护、欠压保护、短路保护等,可有效防止车灯系统因电气故障而损坏,延长车灯的使用寿命。 车用照明应用场景 尾灯、车内灯 前大灯 屏幕背光 LLSI 接口:LLSI 接口即 LED Light Strip Interface(LED 灯条控制接口),是新唐科技推出的一项专利技术,主要用于控制 ARGB Gen 1 灯条以及新一代 ARGB Gen 2 灯条;与传统 SPI 控制灯条相比,使用 LLSI 接口只需要用到1/4 的 SRAM 资源,能让控制时序灯条软件开发者更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同时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度。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灯光控制的多样化需求。 新唐 M2A23 凭借其强大的性能、丰富的接口和高可靠性,为车用照明系统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现代汽车对智能化、个性化和安全性的照明需求,推动车用照明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
新唐
新唐MCU . 2025-06-20 1175
企业 | 恩智浦完成对TTTech Auto的收购,加速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
恩智浦半导体宣布,根据先前宣布的2025年1月生效的协议,正式完成对TTTech Auto的收购。TTTech Auto是一家专注于为软件定义汽车(SDV)开发独特的安全关键系统和中间件的领先企业。 恩智浦CoreRide平台的开放式、模块化方案与TTTech Auto的MotionWise安全中间件相结合,有助于汽车制造商克服软件与硬件集成的障碍,同时降低复杂性和开发工作量,并提升下一代汽车所需的可扩展性与成本效益。 收购完成后,TTTech Auto的服务将保持中立,继续在开放的行业生态中运营,支持多种系统级芯片 (SoC) 制造商、整车厂 (OEM) 以及第三方软件合作伙伴。这一策略将推动软件定义汽车 (SDV) 能力的发展,同时保持严格的安全与性能标准,并确保数据保护。
NXP
NXP客栈 . 2025-06-20 850
应用 | 100万片! 和芯星通RTK模块赋能庭院割草机市场爆发
每年4-10月是欧美市场的割草季。 清晨六点,郊区的庭院里,一台割草机器人正沿着草坪边缘精准行进,距离花坛仅两厘米却秋毫无犯;与此同时,德国的一位用户轻点手机APP,庭院内三块独立草坪被自动分区修剪。这些场景背后,大都有和芯星通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加持。 据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割草机器人作为替代人工庭院劳作的成本和效率之星,目前年销量 120-130 万台左右,相对于全球成熟割草机市场规模3000万台的出货,销量渗透率仅5%左右。有机构预测,当割草机产品售价降至1000欧元以下时,渗透率将陡增,无边界割草机器人爆发元年已经到达。 2024年下半年至今,随着新一年割草旺季的到来,和芯星通UM960系列割草机RTK模块单年出货量已突破百万片! 割草机器人——从 “新奇产品” 到 “庭院刚需” 在欧美庭院文化中,平整美观的草坪是家庭门面。但维护草坪却是项耗时耗力的工作。 人工修剪耗时费力,传统埋线式割草机器人安装复杂,普通GNSS导致重复或漏割,效率低下…… 这些痛点,催生了高精度RTK技术在庭院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相对于传统RTK应用,割草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加复杂,用户对于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期待很高,对RTK的场景适配性、定位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卫星定位领域深耕多年,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和丰富的应用经验的GNSS企业更有机会助力解决割草机器人这一复杂场景应用问题。 全球Top厂商选择Unicore的理由 测绘级产品成熟度 辅助驾驶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6+年、十余颗高性能GNSS芯片量产经验,筑起核心算法技术护城河 完善的研发、质量、支持、服务体系,各领域头部客户规模量产,满足定制化需求 行业、车载、大众消费等全场景的应用经验和快速响应能力 “诚实人”的底色+创新基因=靠谱的团队 最广泛的产品型谱,从单频、双频到多频,从单点定位到RTK,从PPP到PPP-RTK 集团化 芯+云+天线 一站式解决方案 和芯星通UM960系列RTK模块——庭院机器人的“标配” 智能割草机等户外移动机器人依赖实时精确定位来规划路线,虽然RTK技术在开阔场景下可达到1-2cm的定位精度,但是在如墙边、玻璃幕墙等较多路径干扰存在的环境中,很难稳定维持这样的精度。此外,割草机器人在家庭使用,有极高的安规要求,但是,由于割草机应用场景复杂,庭院草坪会有不同类型的遮挡,如建筑物、树荫等,导致割草机器人接收到的卫星过少,可用观测值过少,同时遮挡场景较多,从而影响RTK定位精度的可靠性。 RTK定位结果精度和可靠性与RTK算法息息相关。 RTK算法模块至少应具备的功能 • 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和确定整周模糊度 • 基线向量解算 • 解算结果的质量分析与精度评定 • 坐标转换 和芯星通UM960系列模块尺寸仅12x16mm,支持全系统多频单点定位+RTK定位数据20Hz稳定输出,能够为智能割草机器人提供高可靠、高实时、高稳定的厘米级定位精度。此外其特有的干扰检测、基站选址打分、割草机环境感知、基站位置移动监测等功能,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割草机的应用落地。作为户外机器人高精定位首选产品,UM960支持高效建图、路线规划及精准导航等应用。丰富的个性化配置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助力客户高效研发,加速新品上市。 百万量级撬动行业变革,普通家庭的“厘米级自由” 年出货量100万套RTK模组,对于庭院机器人割草机产业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技术应用的成熟度,也揭示了渗透率拐点的显现,标志着RTK割草机正式从“小众高端”迈入“大众普及”。 更预示着高精度定位技术消费级普及。 随着新型割草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多传感融合应用将成为主流技术发展方向。RTK技术可与MEMS,视觉等技术方案实现深度的技术融合,技术互补、形成成熟的割草机器人智能技术方案,更好地实现割草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智能化割草作业,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优平衡。 和芯星通GNSS模块在割草机器人场景的百万级验证,技术复用可为更多户外机器人提供标准化定位方案,如农业机器人、泳池机器人、扫雪机器人、具身机器人等。此外,依托于北斗星通“芯+云+天线”的全系统多频一站式解决方案,“云芯一体” 正成为全球高精度定位新范式。
和芯星通
和芯星通 . 2025-06-20 1590
产品 | 日清纺1.0~7.125GHz的高隔离SPDT射频开关NT1821
NT1821是一款高隔离SPDT射频开关,支持Wi-Fi等无线通信系统,特别适用于Wi-Fi 7。 其特点是在高达 7.125GHz 的高频段内,端子间具有 40dB 的高隔离度。此外,它还实现了在 1.8V 低工作电压下的低损耗特性、高线性度,以及在 1.2V 的低切换电压下的控制。本产品内置了RF端口的隔直电容器,并采用了小型 1.0mm x 1.0mm 尺寸的封装,实现了超小型化,有助于减少实装面积。 频率范围: 1.0 to 7.125 GHz 工作电压: 1.6 to 5.0 V (1.8 V typ.) 低控制电压: 1.2 V typ. 低插损: 0.60 dB typ. @ 2.4 to 2.5 GHz 0.50 dB typ. @ 4.9 to 5.9 GHz 0.58 dB typ. @ 5.9 to 7.125 GHz 高隔离度: 4dB typ. @ 5.9 to 7.125 GHz 高线性: P-1dB = +31 dBm typ. 小型封装: 1.0 x 1.0 mm typ. 厚度= 0.38mm max 应用 -802.11a/b/g/n/ac/ax/be系统 -Wi-Fi 模块、无线接入点、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 -收发切换、天线切换、其他通用切换用途
日清纺
NISSHINBO Micro Devices . 2025-06-18 1545
- 1
- 43
- 44
- 45
- 46
- 47
-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