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内容速览:
1. Foundry晶圆厂在中国台湾的分布
2. IDM晶圆厂在中国台湾的分布
中国台湾省虽然地方不大,但却主导着全球半导体的生产。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与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中国台湾省生产了全球约60%的芯片,以及超过90%的先进芯片。可以说,其晶圆制造能力,特别是先进制程制造能力独步全球。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中国台湾省的晶圆制造业呈现出四大特点,即业务模式高度集中(以纯晶圆代工为主)、IDM厂商不多(主要集中在存储和功率器件领域)、地理分布高度聚集(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的三大科学园区,近年高雄和嘉义也被纳入选址范围),以及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持续进行。
与我们前面两篇介绍美国和中国大陆的晶圆厂一样,我们分别从IDM和Foundry两个类别来介绍台湾省的晶圆厂最新分布情况。
IDM晶圆厂分布
与中国大陆的情况有些类似,台湾省的IDM厂商也并不发达,主要包括华邦电子(Winbond)、旺宏(Macronix)、南亚科、华亚科和瑞晶等存储器IDM企业,以及强茂(Powerchip)、台半(Tatung Semiconductor)等功率器件IDM企业。
在存储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DDR4价格大幅上涨,7、8月份现货市场一度出现了翻倍行情。9月份起,服务器用的DDR4需求也开始变大,带动了PC与消费类DDR4报价同步上行。另外,近期NAND Flash的报价也开始走高。而这些都是中国台湾省的优势产业,特别是三星、美光等企业逐步退出了DDR3和DDR4产品的生产,华邦电子与南亚科技成为了支撑DDR4市场的关键力量。
华邦电子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台湾省中部科学园区,在存储领域已经深耕30多年。初期专注于DRAM和NOR Flash技术研发,此后还推出了NAND Flash产品,但主要还是专注在中低容量存储产品。如今华邦电子有两座晶圆厂,制程主要以成熟制程为主,比如已经推出了24nm的Flash产品、20nm的DRAM产品,该公司还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16nm DRAM产品。华邦电子的两座晶圆厂均为12英寸,分为位于台中市大雅区中部科学园区和高雄市路竹区南科高雄园区。其中高雄厂正从25nm升级到20nm制程,第一产能1.5万片/月,将扩充DDR4与特殊应用产品供应。台中厂的产能为5.7万片/月。
此外,针对今年来逐渐兴起的边缘AI应用,华邦电子推出了CUBE(定制化超高带宽软件),目前该产品主要在高雄厂进行试产,多数将采用16nm制程,也有少数客户采用20nm制程。
旺宏电子成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该公司可以提供跨越广泛规格及容量的ROM、NOR Flash,以及NAND Flash存储器解决方案。其主要业务是Flash(NAND和NOR)、ROM和晶圆代工服务。它们拥有1座6英寸晶圆厂(Fab1)、1座8英寸晶圆厂(Fab2)、1座12英寸晶圆厂(Fab5),以及1座测试厂,是少数具备IC设计、生产制造、测试及销售的IDM厂商。不过最新的消息是,2025年9月11日,旺宏宣布将其竹科的6英寸晶圆厂以28亿元新台币(约6.4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东京电子。
产能方面,Fab2的产能约为4.5万片/月,主要生产NOR Flash,也有部分产线用于晶圆代工业务;Fab5的产能约为5万片/月,约不足1万片用于NOR Flash,其余用于生产NAND Flash和ROM产品。
南亚科技是全球第四大DRAM企业,市占率在3%左右。通过先后与日本冲电气、IBM、英飞凌、奇梦达、以及美光合作,加上自主研发,将DRAM制程从0.32μm提升至10nm。
目前,南亚科技将10nm技术分为A、B、C、D四代。2021年,其10nm级1A技术已经试产成功,2022年在新北市新建一座12英寸工厂,计划投资3,000亿元新台币,兴建一座双层式无尘室新厂,并在该晶圆厂导入数代10nm级技术与产品。新厂规划分三个阶段,完成后月产能可达4.5万片晶圆。
产能方面,目前南亚科技的产能约为6万片/月,已经完成了旧产线升级到1B/1Cnm制程,可稳定供应DDR4和利基型DRAM产品。
另外,美光也在中国台湾省布局了两座12英寸晶圆厂,分别是位于桃园科学园区的林口厂(Fab11)和台中中部科学园区的台中厂(Fab16),不过其内部已经将这两个厂区合而为一,目前已经有最新1β nm制程的投片。
产能方面,Fab11的产能为10.8万片/月,Fab16为10万片/月。此外,美光还在中国台湾省开设了一个新的办公室,收购了友达光电的台中工厂,将其改建为DRAM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DRAM产能。
IDM模式是功率器件企业发展壮大的护城河,中国台湾省排名靠前的强茂、台半均为IDM模式,都有自己的晶圆厂。
国外半导体厂商DIODES通过收购敦南科技,获得了其位于新竹市新竹科学园区的晶圆厂。
Foundry晶圆厂分布及产能
纯晶圆代工厂占据了中国台湾省绝大多数的晶圆产能,且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其中尤以台积电(TSMC)为甚。其一家公司的营收就占据了全球代工市场约七成的份额。截至2025年10月,其在台湾省的布局规模庞大,且仍在持续扩张中。当然,除了全球排名第一的台积电,还有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也在代工市场占有不少市场份额。
2024年台积电宣布了一个新的概念“晶圆代工2.0(Foundry 2.0)”,台积电将不仅仅提供晶圆制造加工,还提供封装、测试、光罩制作等环节。到目前为止,其Foundry 2.0计划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最新的2025Q3财报显示,先进封装的营收占比在持续上升,战略地位也日益重要。
根据其官网信息,台积电在台湾省运营着4座12英寸晶圆厂、4座8英寸晶圆厂和1座6英寸晶圆厂。不过最新的消息是台积电已经准备逐步停止6英寸晶圆生产业务,并整合8英寸产能,提升效率。
具体来看,台积电的晶圆厂高度集中在台湾省西部的三大科学园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
- 新竹科学园区(Hsinchu Science Park) :这是台积电的总部所在地和发源地。园区内不仅有多座晶圆厂,如晶圆二厂、三厂、五厂、八厂、十二厂等,还设有全球研发中心。晶圆十二厂(Fab 12)是其重要的12英寸研发和生产基地。
- 南部科学园区(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位于台南市,是台积电先进制程的生产重镇。例如,晶圆十四厂(Fab 14)和晶圆十八厂(Fab 18)均坐落于此。其中,晶圆十八厂是3纳米制程的主要生产基地。
- 中部科学园区(Central Taiwan Science Park) :位于台中市,同样是台积电12英寸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晶圆十五厂(Fab 15)即位于此。
产能方面, 基于以上晶圆厂,截至2024年底,台积电及其子公司所拥有及管理的年产能超过1,600万片12英寸晶圆当量,仅4座超大12英寸晶圆厂的年产能就超过了1,274万片。台积电也在8英寸晶圆领域发力,SEM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8英寸晶圆厂月产能达690万片(全年约8,280万片),其中台积电占约7.2%(以600万片/年估算)。
近几年来,台积电也在全球积极布局产能,规划了数座12英寸晶圆厂,其位于中国台湾省的两座12英寸晶圆厂在2025年开始量产,分别是位于新竹市的Fab20和高雄市的Fab22,这两座工厂将是2nm的量产基地。两座厂皆于2022年动土兴建,并计划于今年开始投入生产。此外,台中的Fab25厂将于2025年底开始兴建,2028年量产A16,或比2纳米更先进的技术。
联电是台湾省第二大、全球排名前列的纯晶圆代工厂,它在全球拥有12座晶圆厂,包括4座12英寸晶圆厂、7座8英寸晶圆厂和1座6英寸晶圆厂。其总部位于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在台湾的晶圆厂主要分布在:
- 新竹科学园区(Hsinchu Science Park) :作为公司总部,园区内拥有多座8英寸晶圆厂。
- 南部科学园区(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位于台南市,是其最先进的12英寸厂Fab 12A的所在地,专注于28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生产。
联电位于台南市的Fab12A已于2002年进入量产,可量产14nm制程产品。目前产能超过8.7万片/月。
世界先进有台积电拆分而来,专注于8英寸晶圆代工,在特殊工艺领域,比如电源管理IC、驱动IC拥有重要地位,其晶圆厂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新竹和桃园。 其晶圆一厂(Fab1)是世界先进的创始厂,早期以DRAM生产为主,2004年转型为逻辑代工;晶圆二厂(Fab2)是2008年收购自华邦电子的8英寸晶圆厂,初期以存储芯片为主,后逐渐转向逻辑代工;晶圆三厂(Fab3)是2014年收购自南亚科技的8英寸晶圆厂,并整合了胜普电子设备;晶圆五厂(Fab5)则是2022年收购的友达光电L3B厂房。产能方面,2025年的所有晶圆厂年产能等效8英寸晶圆345万片(包括台湾的4座8英寸晶圆厂和新加坡的一座8英寸晶圆厂产能)。
力积电的业务模式比较特殊,既生产自有的DRAM产品,也提供存储器和逻辑芯片的晶圆代工服务。 该公司拥有4座12英寸晶圆厂和2座8英寸晶圆厂,主要厂区位于新竹科学园区。每月可提供等效8英寸晶圆40万片。其位于苗栗县铜锣的12英寸晶圆厂Fab P5的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且已于2024年5月开始量产,主要生产55nm和40nm制程芯片,当前月产能约1万片。第二期工程P6预计2029年投产,可生产55nm、40nm,以及28nm制程芯片,预计月产能可达4万片。
另外,新唐科技是2008年从华邦电子分离出来的,目前以自有逻辑IC产品制造、销售为主,晶圆代工为辅的公司。该公司可以提供6英寸晶圆代工服务,其晶圆厂源自华邦电子6英寸晶圆厂,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内,月产能约4.5万片。目前可提供0.35μm以上工艺,包括逻辑、混合信号、高压、超高压、电源管理、Mask ROM、嵌入式闪存,以及定制化工艺(比如IGBT、MOSFET、TVS、压力传感器等)产品代工服务。
结语
截至2025年10月,台湾的晶圆制造产业展现出由“纯晶圆代工”模式绝对主导的格局。以台积电为首的代工巨头不仅在台湾的新竹、台南、台中科学园区部署了庞大的现有产能,更通过在高雄、嘉义等地兴建新厂,积极布局2纳米及以下的未来尖端技术。这一系列投资确保了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战略核心地位。
总体来看,台湾晶圆厂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围绕技术领先、产能扩张和产业集群深化这三大主轴,持续引领全球半导体制造业的走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