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厂 | 2025年全球晶圆产能情况,及欧、日、韩、及东南亚等地最新晶圆厂分布

来源: 芯查查资讯 作者:程文智 2025-10-27 09:36:09

重点内容速览:

1. 欧洲地区晶圆厂分布与产能

2. 韩国晶圆厂分布与产能

3. 日本晶圆厂分布与产能

4. 东南亚地区晶圆厂分布与产能

 

根据Semi最新发布的《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以及多家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TechInsights、IDC、Knometa Research等)的分析,受益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边缘设备需求的驱动,2025年全球半导体晶圆产能将持续增长,预计全球晶圆产能将达到每月3,360万片8英寸等效晶圆(wpm),同比增长约6.6~7%。

  
产能扩张的核心动力来自先进制程节点(5nm及以下)、存储器领域、晶圆代工,以及新建晶圆厂产能的释放。其中,先进制程节点的产能预计同比增长17%,主要是由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等厂商推动2nm制程的量产,主要用于生产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用芯片;存储器领域受益于HBM的高需求,DRAM产能将增长9%,NAND Flash的需求也在增长;晶圆代工的产能2025年将增长10%,到2026年达到1,270万片/月,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台积电和中国厂商扩张的影响;新建晶圆厂方面,2025年全球将启动18座新晶圆厂建设(15座12英寸和3座8英寸),预计2026~2027年投产,主要分布在北美、日本和中国。


这些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韩国、日本和美洲等地区。由于中国国产化战略,中芯国际、华虹等厂商投资扩张,中国大陆的晶圆产能增速最快,预计将同比增长14%,达到1,000万片/月,约占全球产能的1/3。

图:全球晶圆产能分布情况(来源:公开信息,芯查查)从产能节点细分来看,先进制程(7nm以下制程)的月产能在220万片左右,增长率为16%,台积电预计将贡献70%以上的营收;主流制程(8nm~45nm)的月产能在1,500万片左右,增长率为6%;成熟制程(45nm以上制程)的月产能在1,400万片。
 

至于这些晶圆都是由哪些晶圆厂生产出来的,我们在前面三篇文章中分别介绍了美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省的晶圆厂分布及产能情况。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在全球其他地区,比如欧洲、韩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的晶圆厂布局情况。

欧洲地区晶圆厂布局与产能

过去几年,由于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让欧盟及其成员国也开始决定投入资金,提升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目前欧洲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呈现高度集群化的特点,主要的制造基地集中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同时比利时和爱尔兰等国也在研发和特定制造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以德国德累斯顿为中心的萨克森硅谷(Silicon Saxony)是欧洲最大的半导体集群。博世、英飞凌、GlobalFoundries、X-FAB,以及台积电欧洲的第一家晶圆厂均聚集在此处。
 

其中GlobalFoundries位于德累斯顿的Fab1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晶圆厂之一,专注于FD-SOI等特色工艺;英飞凌在德累斯顿和雷根斯堡都设有生产基地;X-FAB在德国埃尔福特有一座专注于模拟/混合信号、MEMS和高压技术晶圆厂;英特尔计划在德国马格德堡建设“Mega-Fab”项目,预计2027年投产。
 

法国和意大利的半导体制造主要是由欧洲本土半导体公司ST所驱动。ST在欧洲有6座晶圆厂,其中3座位于法国,分别是位于法国克洛勒(Crolles)的12英寸晶圆厂,主要生产FD-SOI制程技术;位于鲁塞(Rousset),ST最大的8英寸晶圆厂,2019年投入14亿美元进行了产线升级;位于图尔(Tours),开发GaN工艺技术的主力工厂,2025年9月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建LPL封装中试线。2座位于意大利,分别是阿格拉泰的12英寸晶圆厂和卡塔尼亚的8英寸晶圆厂。其中阿格拉泰厂是一座新工厂,其BCD工艺晶圆厂已经投入运营,专注于智能功率、汽车电子和模拟器件生产,而卡塔尼亚则主要专注于SiC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恩智浦在荷兰有一座8英寸的晶圆厂,但最新的消息是恩智浦计划逐步关闭8英寸晶圆厂转而建设12英寸晶圆厂。
 

爱尔兰是英特尔在欧洲的传统制造重镇,其位于莱克斯利普(Leixlip)的园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重大投资和扩建,已经成为了英特尔Intel4等先进EUV工艺的重要生产基地。
 

英国的Newport Wafer Fab已经出售给了Vishay,该工厂每月能生产3.2万片8英寸晶圆,专注于化合物半导体和功率器件。
 

从晶圆产能方面来看,由于受到汽车、工业和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的驱动,欧洲的晶圆产能主要为成熟制程(50nm以上)和主流制程(8nm~45nm),先进制程(7nm以下)占比不足5%。
 

欧洲的晶圆产能主要来自IDM厂商,比如英飞凌、ST、博世等,占比约70%;Foundry厂商的产能约为30%,主要来自GlobalFoundries、X-FAB和Mikron的贡献。

图:欧洲地区晶圆厂分布与产能(来源:各公司官网、财报等,芯查查)

韩国晶圆厂布局与产能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比较集中,其晶圆厂主要分布在京畿道(Gyeonggi Province)的平泽(Pyeongtaek)、华城(Hwaseong)、器兴(Giheung)和利川(Icheon),以及忠清北道(Chungcheongbuk)的清州(Cheongju)。

 

IDM厂商当中以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为主,其中三星电子在韩国的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以华城为核心,形成了三角支撑布局,平泽作为新兴基地正在持续扩建。目前三星正在华城扩建2nm生产线,但尚未完全投产。据悉,平泽计划建设5个厂区,目前P1、P2、P3已经建成,P4和P5正在建设中,其中P3虽然以存储芯片为主,但也包含晶圆代工产能。

 

近年来,由于AI的火热,对HBM需求旺盛,SK海力士与三星都是DRAM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其晶圆产能需求旺盛。其他厂商的晶圆厂分布和产能情况见下表。

图:韩国晶圆分布与产能统计(来源:公开渠道,芯查查)

日本晶圆厂布局与产能

与欧洲专注于汽车、工业和功率半导体不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某些细分市场占据着全球的主导地位,比如在NAND Flash、CMOS图像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领域。有一点与欧洲类似,那就是IDM及其强大,代工业务相对较弱,缺乏像台积电或三星那样的规模化纯代工企业。
不过近几年,日本也在半导体产业方面积极投入,一方面吸引外国代工企业,比如台积电、Tower、力积电等到日本设厂,另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比如Rapidus攻坚尖端工艺。
 

从IDM来看,日本的索尼、瑞萨、铠侠、罗姆、富士电机、三菱电机、东芝等晶圆厂都在日本本土。比如索尼是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的绝对霸主,全球市占率仅50%,其晶圆厂专注于生产高端CIS。而且在过去4年,索尼不断投资半导体产能,例如2021年其长崎厂落成,同年就宣布了与台积电合资建立JASM;2022年又投资了Rapidus;2024年在JASM不远处,熊本县再兴建一座新晶圆厂。
 

瑞萨电子从2010年开始,宣布未来将朝着轻工厂战略迈进,使用代工厂生产28nm及以下制程的器件,且不再大规模投资晶圆厂,制造工厂的数量从2011年的22座,缩减到了现在的5座,且都位于日本。包括茨城县那珂工厂、爱媛县西条市西条工厂、山梨县甲府工厂、熊本县熊本市川崎工厂,以及群马县高崎工厂。其中那珂工厂主要生产车规级芯片(MCU、SoC等)、功率半导体等,拥有8英寸和12英寸晶圆生产线,是瑞萨车规级芯片的主要生产基地;甲府工厂曾经在2014年10月关闭了,但2022年5月,瑞萨宣布重新投资900亿日元,将原来的6英寸和8英寸生产线,升级成12英寸生产线。甲府工厂已经在2024年4月开始正式运营,计划2025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以IGBT为主的功率器件,以满足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据悉,甲府工厂的12英寸生产线主要生产750/1200V的IGBT。
 

另外,美光通过收购尔必达在日本拥有一座晶圆厂,位于广岛县,主要生产DRAM产品。近年来,美光加大了广岛工厂的投资。
 

代工厂方面,Rapidus于2023年宣布在北海道千岁市建造工厂,2025年4月,其试产线正式启动,7月完成了2nm芯片样品。预计2027年正式量产,达产后,每月产能为2万片晶圆。
 

JASM是台积电与索尼、丰田等合资的企业,位于熊本县,熊本一厂(Fab1)已经建成,而且已于2024年底开始量产,主要生产28/22nm车用芯片,一期目标产能为5万片/月。熊本二厂也已经于2025年10月动工,预计2027年底开始运营,产能规划为5万片晶圆/月,主要生产用于AI和自动驾驶领域所用的6nm制程芯片。两座工厂总投资225亿美元,日本政府补助了约77亿美元。
 

另外,联电通过收购也在日本运营着一家晶圆厂,主要生产先进逻辑LSI、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和超低功耗技术,支持汽车(IATF 16949认证)和工业应用。2025年,该厂处于满产状态,利用率约80%。
 

从产能分布来看,日本晶圆产能主要分布在九州地区(熊本、长崎)、中部地区(三重、爱知)和关东地区(东京周边),以成熟制程(≥50nm)和功率半导体/图像传感器为主,先进制程(≤7nm)占比不足10%。日本产能以IDM厂商为主,占比约85%,Foundry占比15%(主要为TSMC新厂贡献)。2025年,利用率预计达80%,受益于汽车、工业和AI边缘设备需求,但非AI需求疲软导致部分新厂延期。具体的数据可以参见下表,当然,更详细的数据欢迎使用芯查查SaaS查询。

图:日本晶圆厂分布与产能情况(来源:各公司官网、公开渠道、芯查查)

东南亚地区晶圆厂布局与产能

东南亚地区,新加坡是拥有成熟前端晶圆产能最多的国家,以GlobalFoundries为核心,产能达到了150万片/年,而且在持续扩产中。马来西亚有英飞凌的海外居林工厂,以及一家本土代工企业Silterra;泰国和越南正处于“首座晶圆厂”建设阶段;印尼和菲律宾目前仅具备后端封装和测试能力,缺乏前端晶圆制造设施,短期内仍难以形成本地化前端产能。
 

新加坡的晶圆产能还在扩张中。2024年6月5日,世界先进和恩智浦半导体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共同成立一家制造合资公司Vision Power Semicu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VSMC,兴建一座12英寸晶圆厂。投资金额约为78亿美元,专注于130纳米至40纳米混合信号、电源管理及模拟芯片的生产。这家工厂预计将于2027年开始量产,2029年实现月产5.5万片12英寸晶圆产能。
 

联电Fab 12i位于新加坡白沙晶圆科技园区,是联电的特殊技术中心,提供客户多样化的应用产品所需IC,产能达5万片/月;目前,Fab 12i正在进行扩建,扩建计划分两期完成,一期新增3万片/月(2026年量产),提供28/22nm制程,总投资50亿美元。
 

英飞凌位于马来西亚居林的200mm SiC功率晶圆厂第一阶段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世界先进新加坡厂(四厂)是2020年收购格罗方德的Fab 3E 8英寸厂。
 

总的来看,东南亚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成熟制程(≥50nm)和8英寸/12英寸为主,先进制程(≤7nm)占比不足5%。东南亚产能以Foundry厂商为主,占比约60%,IDM约40%。

图:东南亚地区晶圆厂分布与产能(来源:各公司官网,公开资料、芯查查)

结语

到此,芯查查本期的全球晶圆厂布局与产能介绍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想了解更多晶圆厂的资料与信息欢迎关注芯查查网站或APP,我们会持续跟进半导体各厂商的动态。

专题

查看更多
IC品牌故事

IC 品牌故事 | 三次易主,安世半导体的跨国迁徙

IC 品牌故事 | 开放合作+特色深耕,华虹的突围之路

IC 品牌故事 | Wolfspeed:从LED到SiC,被中国厂商围追堵截的巨头

人形机器人

市场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龙岗开业

方案 | Allegro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应用提升效率、可靠性和创新

方案 | 爱仕特SiC三电平方案:突破工商储能PCS高效极限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 | 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4D毫米波雷达技术全解析

毫米波雷达 | 有哪些热门毫米波雷达芯片和解决方案?

毫米波雷达 | 超百亿美元的毫米波雷达都用在了哪里?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