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控制权变局,闻泰跨国并购错了吗?

来源: 芯查查资讯 作者:刘瑞凤 2025-10-13 10:22:47

10月12日,闻泰科技公告,荷兰政府要求闻泰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安世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为期一年。与此同时,安世的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等外籍高管向法院提交请求,要求启动调查。荷兰企业法庭已经暂停了闻泰科技委派的安世半导体CEO履行相关职务。

闻泰科技近年遭 遇系列战略挫折,从印度投资失利到核心资产控制权旁落,公司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 型阵痛。

印度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终止

2023年12月28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终止印度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为其国际化布局画上句号。该项目于2021年6月启动,原计划投资11亿元建设年产1500万台智能手机的生产基地,用地面积达500亩。
 

但受2022年8月印度政府《外国直接投资审查令》修订影响,进口设备关税从10%升至25%,本土采购比例要求提高至40%,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延误18个月。截至终止时,公司累计投入1.16亿元,剩余1.85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告显示,项目终止主要因"投资回报率降至3.2%,不符合战略发展预期"。
 

ODM业务出售给立讯精密

2025年闻泰科技分阶段向立讯精密出售消费电子ODM业务,总交易对价43.89亿元。
 

1月23日,立讯精密子公司立讯通讯以6.16亿元收购嘉兴永瑞、上海闻泰信息等3家子公司。
 

3月20日,剩余37.73亿元交易完成,涉及昆明闻讯、黄石智通等6家公司及印度闻泰资产包。此次交易包含32条SMT生产线、47条组装线和1890台测试设备,涵盖荣耀、小米、联想等核心客户资源。
 

7月15日全部交割完成后,闻泰科技彻底退出运营多年的ODM领域,此举旨在剥离持续亏损业务——该板块2024年净亏损12亿元,毛利率仅2.73%。

光学镜头厂商欧亚菲收购亏损

闻泰科技以24.2亿元收购欧菲光子公司广州得尔塔影像技术100%股权及江西晶润光学设备,正式切入苹果光学模组供应链。交易包含127台生产设备、31项专利及230名技术人员,原股东承诺2021-2023年苹果订单不低于30亿元。
 

但实际运营中,该业务连续三年亏损,2021-2023年累计净亏损13.89亿元(2021年3.35亿、2022年3.35亿、2023年7.19亿)。2023年11月27日,因苹果订单未续约,公司决定停止生产相关产品,当年计提资产减值2.95亿元、资产处置损失2.26亿元。2024年2月,相关生产设备通过拍卖变现1.2亿元。

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变动

即本次事件。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下达资产冻结令(编号J2025/930-001),限制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处置。10月1日,安世半导体CFO Stefan Tilger向鹿特丹企业法庭申请临时措施,10月7日法庭作出裁决(案件编号2025/1007),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的执行董事职务,任命Jan Willem Kerkhoff为临时董事并托管裕成控股持有的99股股份。作为全球第三大功率分立器件厂商,安世半导体2024年为闻泰贡献147.15亿元营收和22.97亿元净利润,占公司净利润超90%。目前闻泰科技暂时失去控制权,但仍保留经济收益权,2025年第三季度已确认投资收益减少4.7亿元。

 

芯查查曾为安世半导体撰写一篇发展史文章,呈现了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雄心与胆量。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国际化的标杆案例,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历程始终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同频共振。2016年,中国资本首次将国际一流半导体IDM企业纳入麾下,填补了我国在高端功率器件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关键产业链自主化提供了核心支撑。安世半导体12,500名员工、15,000余种产品的全球化布局,不仅是闻泰科技从消费电子向半导体转型的战略支点,更是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封锁、参与全球高端制造竞争的重要实践。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战略抉择,绝非失误,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的勇敢尝试。荷兰政府对安世股权的托管,恰恰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国企业面临的新型挑战。这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将技术并购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中国半导体企业正在探索突围路径:既要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与市场资源,更要强化本土研发体系,将"外来技术"转化为"内生能力"。闻泰科技在保留安世经济收益权的同时,加速推进功率器件、车规芯片的国产化替代,正是这一思路的实践——将全球化资源转化为自主可控的产业优势,才是应对挑战的根本之道。
 

从安世半导体的案例中,我们也应看到: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跨国并购是技术追赶的加速器,但绝非捷径。跨国并购本质是技术话语权的博弈。中国跨国企业对国际政治风险的评估、核心技术掌握和技术转后问题的应对与处理,与国际上成熟的跨国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现旧文重发,供各位读者参考。

Nexperia,中文名为“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是一家在欧洲拥有丰富悠久发展历史的IDM半导体公司,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亿件产品。目前在欧洲、亚洲和美国共有12,500多名员工,2024年年收入为20.6亿美元。作为分立器件和功率器件的龙头,Nexperia的器件类型丰富,其主要产品线双极晶体管、二极管、ESD保护器件、TVS、信号调节、MOSFET、GaN FET、IGBT等,拥有超15000种产品,这些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移动和消费等多个应用领域。
 

Nexperia的亚洲分销商有中电港、艾睿、安富利、文晔、贸泽等。安世半导体的发展史,堪称一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变迁的缩影——从欧洲工业的技术皇冠,到中国资本主导的国际IDM巨头,其历程交织着技术传承、资本博弈与战略转型。下面请跟随芯查查一起一探究竟吧。

起源: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

故事要从1952年说起。
 

美国贝尔实验在一场晶体管技术研讨会上,同与会的25家美国公司、10家外国公司分享了晶体管技术,并对愿意拿到全部技术细节的公司收取专利授权费25000美元。
 

付费公司中,有一家来自欧洲工业巨头的实验室团队——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随后,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飞利浦在荷兰奈梅亨建立晶圆厂,开启制造历程。
 

Natlab是飞利浦专门进行物理、化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实验室。一开始,实验室工作集中在改进白炽灯技术上,但之后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节能灯泡、便携式X光机等等,推动飞利浦的产品走向大街小巷,电动剃须刀、吸尘器、咖啡机、电熨斗等。
 

1965年,飞利浦实验室研发的首个集成电路采用平面光刻工艺,在1.2mm²硅片上集成24个晶体管,功耗较分立元件降低90%。该技术最初应用于军方通信设备,1968年衍生出首款商用TTL逻辑芯片系列HEF4000,被法国电信用于数字交换机升级。
 

1970年代,Natlab收购Signetics,后者是当时硅谷最大的逻辑器件制造商,建成欧洲首条4英寸晶圆产线,月产能达1.2万。Signetics发明了555计时器芯片的公司,后来成为全球逻辑器件龙头。Signetics的加入,为飞利浦注入了“标准器件”的基因,这正是安世半导体的前身。
 

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Natlab产出127项有关半导体和消费电子的专利,如晶体管、局部氧化硅、氧化铅光导摄像管等,支撑飞利浦领跑世界影音业务,录像机、盒式磁带、CD播放机都是飞利浦率先推出。1972年,飞利浦创立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宝丽金(Polygram),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Beyond、王菲等都曾是其旗下签约艺人。
 

同期,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Natlab研发出一款名为“硅重复器”(Silicon Repeater)。这种类型的机器后来被称为“步进机”(Stepper)。该设备用于光学系统将图像反复投射到晶圆上,俗称光刻。当时飞利浦的光刻技术、精度远高于对手,但是在市场一直翻不起水花,存在感几乎为零。最终,飞利浦于 1982 年开始实施一项非核心业务剥离计划,步进机是其中之一,与荷兰的ASML合作运营这项业务。
 

由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消费电子狂潮掀起,飞利浦的一心扑在消费产品上,对硬件创新的投入逐渐减少。1988年,ASML逐渐从飞利浦中剥离,开始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运作,向全球客户提供光刻设备。而在20世纪初,飞利浦决定进行全面的业务转型,将重心从半导体和电子硬件领域转向医疗保健、消费品和照明等高增长行业。

收缩:放弃半导体业务,拆分成NXP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对于半导体业务发展持乐观态度。依托于消费电子的全球出货,半导体的出货量也水涨船高。1999年,飞利浦以 10 亿美元收购了 VLSI Technology,其为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高级计算市场制造定制和半定制芯片。

 

在这一年的报告中,飞利浦提及:“首先,半导体市场的近期前景十分光明。其次,我们处于有利地位,可以从快速增长的无线通信市场中获益。第三,VLSI 迅速并入飞利浦所带来的好处将在 2000 年充分显现。” 进入新世纪,飞利浦的半导体业继续高歌猛进,销售额增长了55%,还在美国扩建了MiCRUS Semiconductor 8 英寸晶圆厂。飞利浦已成为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的头部供应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半导体业务在2001年急转直下。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给飞利浦带来10亿欧元巨亏,移动电信和所有与 IT 相关的业务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美国的 9/11 袭击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衰退,半导体业务部门的收入下降了 25%。 2002年,衰退还在持续,飞利浦不得不通过关闭自有代工厂和外部合建代工厂来弥补不断萎靡的半导体业务。

 

除此之外,老牌业务消费电子王座易攻难守,面对来自西门子、三星、东芝、松下、索尼的围猎,毛利率逐年降低。2000年时,飞利浦产品线涵盖200多个品类,但仅医疗设备业务毛利率超过30%。 2004 年,在半导体业务连年亏损之后,飞利浦公司大幅调整战略重点,决定成为一家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保健、生活方式和技术公司。

 

 2006 年 9 月 29 日,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贝恩资本,Silver Lake Partners,Apax Partners和AlpInvest Partners。售价为 79.13 亿欧元(根据 2006 年 12 月 30 日的汇率约为 104.45 亿美元),同时,飞利浦以 8.54 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新资本重组实体的 19.9% 优先股。 这家新资本重组实体,即NXP

聚焦:NXP出售标准产品事业部,安世诞生

剥离出来的NXP,脱离了飞利浦繁重冗余的管理制度,在汽车电子、RF、安全芯片领域不断加快扩张速度,一跃成为头部供应商。
 

2015年,NXP迎来了独立之后最为重大的一次转折。
 

3月,NXP宣布与竞争对手飞思卡尔半导体达成合并协议。根据2015年6月NXP披露的发行股份进行兼并说明书,以2015年5月29日NXP和飞思卡尔分别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收盘价112.25美元和45.12美元为双方价值依据,NXP对飞思卡尔进行现金+股份收购,收购完成后飞思卡尔将被NXP100%控制,并停止在纽交所上市。 
 

新的NXP总市值将超过400亿美元,超过瑞萨电子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厂商,欧洲第一大半导体厂商。同时,在MCU、智能安全认证、工控、模拟芯片等领域实力大增。
 

2016年,NXP为聚焦高利润车用芯片,将“增长乏力、毛利偏低”的标准产品事业部挂牌出售。该部门拥有11,000名员工、5座工厂及超13,000种产品,年出货量达850亿颗,但毛利率不足30%,显著低于公司主业。
 

几经辗转,最终这个部门成为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

并购:闻泰科技蛇吞象

2016年6月1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NXP总部会议室里,中国建广资产管理公司谈判代表将最终报价推到桌上:27.5亿美元——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半导体海外并购案,也是中国资本第一次买到国际一流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其优质资产,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高端芯片及器件的技术空白。

收购内容包括:

  • 5座工厂:英国曼彻斯特的6英寸MOSFET晶圆厂、德国汉堡的“全球最大小信号器件产线”、以及分布中马菲的封测基地。
  • 超13,000种产品型号,从二极管到车规级MOSFET
  • 2万家客户名单,包括苹果、博世、大众。

“我们买下的不仅是设备,更是半个世纪的汽车电子Know-how。”建广团队在交割后感叹道。

    

安世半导体专注于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及MOSFET生产和销售,应用领域包括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电信通讯、消费电子等。NXP的标准产品客户数量超过2万家。

 

从细分市场的全球排名看,安世二极管和晶体管排名第一、逻辑器件排名第二、仅次于TI;ESD保护器件排名第二;小信号MOSFET排名第二、汽车功率MOSFET排名第二,仅次于英飞凌。

    

2018年,闻泰市值为194亿元,安世估值347亿元,闻泰是如何介入安世的收购呢?实际上,闻泰的蛇吞象战略并非一蹴而就,整个收购过程从2018年持续到2020年,分2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首次控股,逐渐掌握控制权

2018年5月,闻泰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中闻、云南省城投、鹏欣智澎、格力、西藏风格及西藏富恒的出资款28.83亿及借款28.83亿,向合肥广芯支付了第一笔转让价款57.18亿元。其中,格力电器以30亿元重金入股,助力闻泰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当时持股比例高达12.33%

    

2019年2月,第二笔转价款57.175亿元的交付到账,闻泰科技对于合肥广芯所持有的约49.4亿元人民币的安世半导体财产份额已收购完成。

    

另外,建广资产、合肥建广、智路资本作为全部境内、境外基金的GP所拥有的全部安世半导体财产份额(北京广汇、合肥广坤、合肥广韬、宁波益穆盛、宁波广宜不参与本次交易的5支境内基金之GP 财产份额暂不交割)和相关权益作价为32.111亿元。

    

而为收购GP所拥有的全部安世半导体财产份额,2018年10月25日,闻泰科技已通过控股的小魅科技,支付了第一笔转价款3.2111亿元。2019年1月2日,小魅科技又向GP转让方支付了第二笔转价款6.4222亿元。此次,小魅科技再次向GP转让方支付了第三笔转让价款共计3.211亿元,已经完成了近一半转价款的支付。

    

2019年12月,以268亿元总对价完成79.98%股权交割,张学政出任安世董事长,但保留原CEO Frans Scheper的管理团队。

图片来源:新财富

第二阶段:政策一路绿灯,助力全资运作

2020年6月10日,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25次工作会议,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Nexperia)剩余股权事宜获得无条件通过。

    

此次闻泰科技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分别收购合肥裕芯的4名股东之上层出资人的有关权益份额,交易对价63.34亿元。合肥裕芯为持有安世集团股份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安世半导体是安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本次交易前,闻泰科技已合计持有合肥裕芯74.46%的权益比例,并间接持有安世集团74.46%的控制权。本次交易完成后,闻泰科技将合计持有合肥裕芯98.23%的权益比例,并间接持有安世集团98.23%的权益比例。

    

从6月1日受理,6月3日收到受理通知书,到6月10日获得无条件通过,闻泰科技此次收购和中芯国际闪电过会一样,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审批。

    

同年9月4日,闻泰宣布公司中标合肥广坤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份额转让项目,成交金额为3.66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安世集团100%股权。

    

综上,闻泰通过云南城投、格力提供的资金背书,再加上并购贷款、配套募资等债务融资覆盖支付缺口,成功全资收购安世半导体。

    

收购完成后,闻泰和安世共享客户资源,闻泰将华为、小米等终端客户导入安世供应链,推动其消费电子营收占比从42%升至60%,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也可以利用闻泰科技的客户资源,开拓中国境内的消费电子产品业务,并利用其内资企业身份享受到中国汽车电子、工业与动力等多领域的国产替代红利。

    

2021年,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城的晶圆厂进行扩产,提升了安世半导体在晶圆制造方面的产能。同年,闻泰科技还对安世半导体位于马来西亚的封装厂进行扩产,提高安世半导体在封装测试环节的产能,进一步提升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半导体封装市场的份额。

结语
收购后的安世半导体年净利润稳定在23亿元以上。总体看来,业务呈现稳步上升的运营状态。

图片来源:芯查查制表,数据源自安世报表

闻泰对安世的收购,不仅是资本的跨境流动,更开创了“技术保留在海外,创新根植于中国” 的整合模式。如何让中国市场激活国际技术资产,或许是中国半导体厂商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实现路径。 

专题

查看更多
IC品牌故事

IC 品牌故事 | 三次易主,安世半导体的跨国迁徙

IC 品牌故事 | 开放合作+特色深耕,华虹的突围之路

IC 品牌故事 | Wolfspeed:从LED到SiC,被中国厂商围追堵截的巨头

人形机器人

市场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龙岗开业

方案 | Allegro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应用提升效率、可靠性和创新

方案 | 爱仕特SiC三电平方案:突破工商储能PCS高效极限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 | 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4D毫米波雷达技术全解析

毫米波雷达 | 有哪些热门毫米波雷达芯片和解决方案?

毫米波雷达 | 超百亿美元的毫米波雷达都用在了哪里?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