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务器 | 发布炸裂财报的寒武纪,未来有哪些隐忧

来源: 芯查查资讯 作者:程文智 2025-09-01 09:52:24

重点内容速览:

1. 寒武纪是谁?

2. 9年产品迭代之路

3. 寒武纪的隐忧

  

2025年8月26日晚上,寒武纪发布了其上市以来最为炸裂的财报。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寒武纪上半年实现了28.81亿元的营业收入,与去年的6,500万元相比,同比增长了4347.82%,其中云端产品线贡献了28.7亿元,占比99.6%;除了营收暴涨,净利润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从去年上半年的亏损5.3亿元,到今年盈利10.38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也是寒武纪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其毛利率达到了55.93%,盈利质量首次超过海外同行平均水平。

图: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财务概览(来源:寒武纪科技公众号)

除了财报表现,寒武纪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异常抢眼。从最低不到50元的股价,一路狂飙至1492.49元(截止到2025年8月29日收盘),实现了接近30倍的增长。股票单价已经超过贵州茅台,成为如今A股价格最贵的股票,市值也突破了6,000亿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今年8月24日,高盛将寒武纪的目标股价上调了50%,达到了1835元,原因是它非常看好未来中国芯片内需市场的增长。

那么,寒武纪是谁,为何它会成为A股价格最贵的股票?它有哪些产品支撑其未来的发展?

寒武纪是谁?

2016年3月15日,在中科院、元禾原点等机构投资下,80后的两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开启了创业之旅,将公司名字定为“寒武纪”是因为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当年寒武纪时期的生物大爆发一样,能够迅速爆发。

  
公司成立后,两兄弟分工明确,哥哥继续在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但会为寒武纪提供技术支持,弟弟陈天石则全心全意担任寒武纪CEO,专注公司的发展。

  
随后在2016年,推出了首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IP产品寒武纪1A,后来这款产品在2017年时被集成进了华为海思的麒麟970芯片当中,随着华为Mate 10的大卖,寒武纪也一夜成名。

  
由于名声大噪,寒武纪在2017年获得了联想、阿里巴巴和科大讯飞等多家机构的青睐,成功获得A轮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

图: 寒武纪发展历程及产品概览(来源:寒武纪开发者)

不过,好景不长,与华为海思的合作并未持续太久,2018年10月,华为高调布局AI芯片,麒麟980开始将会使用其自研的NPU产品。寒武纪遭到第一次重大打击,要知道,寒武纪当时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华为。
 

因此,2018年开始,寒武纪转向自研芯片,陆续推出了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20、思元370等芯片,布局云端、边缘端和终端市场。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2022年完成16.49元的定增,目前即将完成49亿元的定增。

图:寒武纪产品线布局(来源:寒武纪开发者)

2022年,寒武纪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与台积电合作,寒武纪遭受第二次大挫折。随后,寒武纪转向与中芯国际合作,生产制造被局限于更成熟的工艺节点。
 

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由亏转盈,实现盈利,此后连续两个季度营收暴增,在二级市场受到热捧。
 

也就是说,寒武纪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其主营业务是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目前,寒武纪主要的产品线包括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2024年度及2025年半年度,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收入分别为11.7亿元和28.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31%和99.6%。
 

作为一家AI芯片公司,研发投入必不可少,寒武纪自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约40亿元,常年是同期营收的1~2倍。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为4.56亿元,同比增长2%,由于营收大幅增长,导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将至15.85%。
 

在研发人员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研发团队共有792人,占员工总数的77.95%,硕博比例为80.18%。人均薪酬60万元,高于硅谷一线IC公司初级工程师的薪资水平。
 

在这些优秀工程师的努力下,寒武纪累计申请了2,774件专利,其中境内1,783件、境外690件、PCT专利301件。目前,已经授权的专利为1,599件,其中发明专利1,526件、软件著作权65件、集成电路布图6件,已经形成了从指令集、微架构到工具链的IP护城河。

图:寒武纪的在研项目(来源:寒武纪2025年半年度报告)

在研发方向上,寒武纪主要在云端智能芯片、边缘及车载智能芯片、硬件平台以及基础系统软件方面投入资源。另外,根据其定增项目的申报资料介绍,寒武纪将会投资面向大模型训练芯片、面向大语言模型推理的芯片、面向多模态推理的芯片、及面向大模型需求的交换芯片等云端产品线布局,产品形态主要为芯片、板卡及整机。还将投入资源在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
 

其中,在智能处理器微架构方面,寒武纪已经完成了第5代智能处理器架构的研发,已形成了体系完整、功能完备、高度灵活的智能芯片指令集专利群。公司在云端、边缘端、终端三条产品线的所有智能芯片和智能处理器核以及基础系统软件均构建于自研的 MLU 指令集基础之上。
 

SoC芯片设计方面,寒武纪已经掌握了复杂SoC设计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推出了思元100、思元270、思元370、思元290等云端大型SoC芯片,以及思元220等边缘端中型SoC芯片。
 

在先进工艺方面,寒武纪已经掌握了7nm等先进工艺下开展复杂芯片物理设计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且已经将其成功应用在了思元100、思元220、思元270、思元290、思元370等多款芯片当中。
 

先进封装方面,与长电科技合作2.5D/3D封装,可将7nm芯片算力密度提升1.8倍。
 

软件栈方面,完成了与DeepSeek、通义千问、混元等12个国产大模型的深度对接。

9年产品迭代之路

前面有提到,寒武纪的目前的产品线主要包括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而其实寒武纪成立之初的第一款产品就是一款处理器IP产品,就是那款被华为海思看上,并当做NPU集成在麒麟970当中的1A,当时1A的算力仅为0.5TOPS(INT8)。
 

2017年,寒武纪趁热打铁,迭代推出了算力翻倍至1TOPS的1H。
 

2018年推出了算力更强的1M处理器IP。同时,这一年,寒武纪开始进军云端数据中心市场,发布了其首款云端智能芯片思元100,以及第一代云端推理板卡MLU100,这标志着寒武纪从“卖IP”转向“卖芯片和板卡”。
 

2019年推出了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及智能加速卡MLU270,算力达到128TOPS(INT8);同年,寒武纪将产品线拓展至边缘计算领域,推出了主打边缘场景的智能SoC芯片思元220及推理板卡MLU220 。

图:思元370芯片介绍(来源:寒武纪)

2021年,寒武纪首次进入训练市场,发布了其首款训练产品思元290及推理板卡MLU290-M5,其中思元290采用了台积电的7nm工艺,集成了寒武纪自研的MLU-Link多芯互联技术,可以执行多芯多卡训练和分布式推理任务,MLU290-M5的算力达到了512TOPS(INT8)。并且其云端推理产品迭代到了第三代思元370,首次采用了chiplet技术。基于思元370,寒武纪推出了MLU370-S4/S8,MLU370-X4/X8等智能加速卡产品 。
 

另外,根据公开的信息,寒武纪已经研发出来了思元590,并正在研发思元690芯片及智能加速卡产品。不过这些产品信息并未在其官网上有展示,具体参数也还没有完全公开。
 

这些寒武纪的产品详细信息除了可以在电子信息产业数据引擎芯查查上方便地查询到(如下图)。
 

其全新一代的V821芯片则采用了双RISC-V架构,在典型安防视觉产品上已完成量产,并已经拓展到智能穿戴等多类市场,未来将有更多产品落地。

图:寒武纪产品概览(来源:芯查查)

也就是说,寒武纪的云端系列产品同时覆盖了推理和训练使用场景,而且还做到了云边端一体化,同一套软件栈可以覆盖所有产品线,方便客户使用寒武纪的全系列产品。

寒武纪的隐忧

寒武纪目前的发展势头虽然很快,高盛预计寒武纪的AI芯片出货量将从2025年的14.3万片增至2030年的210万片。理由是中国云服务器平台资本支出的增加、中国推进芯片国产化的努力,以及寒武纪资深的研发投入。特别是DeepSeek等国内基础模型推出以后,中国对AI推理的需求一直在上升。再加上对关税不确定性和数据安全的担忧,国内客户正在使芯片获取渠道多样化。最新的DeepSeek模型还针对国产芯片特别做了优化,这对国产AI芯片来说也是一个有利消息。

图:高盛预测的寒武纪AI芯片出货量及增长趋势(来源:高盛)

尽管如此,寒武纪未来仍然存在一定的隐忧。首先是寒武纪的产品很难销售到海外。目前,国产AI芯片的规模还不足以影响由美国主导的全球AI芯片市场,寒武纪目前的营收绝大部分来自国内,来自国外的收入不足1%,未来也很难在海外创造更多的收益,这对其未来发展规模会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对于寒武纪的营收来源也是寒武纪的未来隐忧之一。目前寒武纪的前五大客户占了其全部营收的9成以上。比如在2024年财报中显示其第一名客户占了它整体收入的79.15%,这种过于依赖单个大客户的情形,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万一该客户取消订单,营收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而且2024年财报中有一个重要的信息,2024年年初的时候,原本有超过2亿元的坏账,但后面还是从客户1收回了逾期没有支付的1.3亿元,客户2收回了逾期未付的2000万元。从资金量上来看,这两个客户应该是寒武纪的前五大客户之一。有专业人士指出,从这个信息可以判断出,寒武纪的这几个头部客户应该不是头部CSP企业,因为这些头部企业基本上都有千亿元的现金储备,不太可能逾期寒武纪的货款。
 

当然,2025年开始,寒武纪的业绩出现大幅增长,或许头部客户已经发生变化也未可知。我们当然希望寒武纪的营收更多来自头部大企业,因为头部大企业的选择往往更加理性,更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选择芯片更多是因为芯片的产品力更优。而如果寒武纪的产品是依靠产品力获得了市场的选择,那它未来的营收将会更加有保障。  

专题

查看更多
IC品牌故事

IC 品牌故事 | 三次易主,安世半导体的跨国迁徙

IC 品牌故事 | 开放合作+特色深耕,华虹的突围之路

IC 品牌故事 | Wolfspeed:从LED到SiC,被中国厂商围追堵截的巨头

人形机器人

市场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龙岗开业

方案 | Allegro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应用提升效率、可靠性和创新

方案 | 爱仕特SiC三电平方案:突破工商储能PCS高效极限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 | 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4D毫米波雷达技术全解析

毫米波雷达 | 有哪些热门毫米波雷达芯片和解决方案?

毫米波雷达 | 超百亿美元的毫米波雷达都用在了哪里?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