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查查报告 | TI悄然对6万余款产品全面调价,对国产模拟芯片和终端厂商有何影响?

来源: 芯查查资讯 作者:程文智,何红丽 2025-08-06 18:28:32
TI为何在这个时候连续涨价,涨价的目的是为了修复毛利率低下的战略选择,还是行业回暖的信号释放?TI涨价对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及终端厂商有哪些影响呢?

近日,根据芯查查对产业链的跟踪,TI已经通知部分客户将对产品进行涨价,本次涨价每个客户涨价情况不一,但涨价品类和涨价幅度远超6月2日那次涨价。据悉,本轮涨价涉及6万多个产品料号,其中6.5%的料号涨价小于10%、37.6%的料号涨价10%~20%、14.4%的料号涨价20%~30%、41.3%的料号涨价超过30%,工业和汽车等长周期应用领域的产品涨价幅度普遍较高。

 

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TI此次涨价中也有一些汽车客户并没有涨价;工业客户中在年度议价周期内的客户也没有涨价;但是大部分中小客户都已经涨价。由于TI并没有发布正式的涨价通知函,目前所有的TI涨价信息都是产业链内的企业传出来的消息,不过可以确定的是,TI确实已经涨价。

那么,TI为何在这个时候连续涨价,涨价的目的是为了修复毛利率低下的战略选择,还是行业回暖的信号释放?TI涨价对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及终端厂商有哪些影响呢?

TI“静默式涨价”全貌,策略性提价的背后原因分析

2025年5月29日,TI开始悄然对毛利率较低、有下一代新产品储备的产品进行涨价,当时的涨价思路是重点对前期降价幅度较大、毛利率较低的产品,比如汽车模拟IC和通用电源IC,进行涨价,此次涨价可以视为TI的一次小范围试水。

 

8月初,仅仅过了两个月之后,TI又启动了新一轮涨价,而且此次涨价规模之广、力度之大远超市场预期。TI的这两次涨价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6月试探,8月全面爆发。6月份涨价产品涉及3,300多个料号,比如ADC/DAC、运放、LDO、DCDC、隔离等,其中以信号链产品涨价幅度较大。8月,涨价范围增至6万款料号,覆盖几乎所有行业客户,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

 

其次,工业和汽车类应用领域产品全面上调。8月份调价的6万多个料号中,涨幅超过30%的料号占比达到41.3%,这些高涨幅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长周期领域。工业领域(PLC前端芯片、通信接口芯片)和汽车电子(车规级PMIC、BMS隔离芯片)成为涨价重心,部分16位ADC和电源管理芯片涨幅达20%-28%。这两大板块是TI营收与利润的支柱,涨价意在巩固其高利润市场。

 

三是分步策略与产品迭代。6月份涨价产品聚焦在信号链产品,8月转向电源管理(LDO、DCDC等),以及数字隔离器、隔离驱动芯片等关键器件,逐步优化利润结构。同时,TI通过大幅提高老款料号的价格,引导客户转向利润更高的新一代产品,加速技术更新。比如有代理商表示,某款2018年发布的DCDC转换器涨价了22%,但更新款的替代型号价格仅微调了5%。

 

四是中国市场考量。自从2023年TI加入模拟芯片价格战以来,其产品售价与国产模拟芯片价格相差不大,这使得其中国区毛利率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长期的“价格战”,TI需要通过价格调整来缓解利润压力,平衡区域性盈利表现。

 

其实,TI此次涨价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模拟芯片行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高库存和价格战之后,今年年初开始,复苏的暖意逐渐显现。TI财报显示,Q1和Q2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和16%。ADI等同行也确认工业市场复苏、渠道库存下降。TI选择此时涨价,既顺应市场需求回暖,也向行业传递“冬天已过”的信号。

 

图:主要封装测试厂商稼动率情况统计(中电港芯查查统计)

 

作为为数不多的IDM厂商(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身),TI拥有高度垂直整合的供应链。这赋予了它在产能规划、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价上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芯片成本(如高纯度硅片)、运营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TI通过涨价来消化成本压力,并保障其领先的毛利率水平,是符合其长期战略的。IDM模式的“护城河”也让其在提价上更有底气。

 

此外,近年来的地缘政治与市场博弈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政策现在都还在博弈当中,这让半导体行业的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TI此举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寻找新的平衡点。

 

对中国模拟芯片厂商的影响

TI的这波涨价潮,无疑为国产模拟芯片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会。过去数年,国内模拟芯片厂商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消费级到工业级,甚至部分汽车级产品都具备了较强的自给能力。比如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杰华特等一大批国内模拟芯片厂商在电源管理、信号链、MCU等领域异军突起,逐步蚕食TI等国际半导体厂商的市场份额。

 

如今,TI涨价,下游客户的成本压力剧增,寻求替代方案的意愿将会更加强烈。这无疑是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加速导入、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更大突破的历史性窗口。率先推出价格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来看,TI在竞争中开始示弱。

 

不过TI选择此时涨价也有一定是市场因素。这个时间段刚好是大家将更多产能投入先进制程制造的阶段,对于模拟芯片常用的成熟制程产能正显得有些不足。我们看到晶圆代工厂,比如SMIC和华虹,近期业绩有望超预期,稼动率有望回升,但从芯片设计、流片代工、封装测试,到最终量产交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和投入。面对突增订单,国产模拟芯片厂商能否快速扩产,稳定供货成为关键。因为,即便有订单上门,若无法保证稳定、大规模的供货能力,这份“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可能变成“看得见吃不着”的难题。

 

此外,在一些高技术壁垒、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工业和车规级领域,国产芯片在产品线广度、技术深度、长期稳定供货以及客户服务方面,与TI等国际厂商相比,仍存在差距。如何利用这次窗口期,不仅抢份额,更要借势提升技术和品质,才是国产替代的真正考验。

 

对终端企业的影响

面对国际半导体厂商的涨价,下游终端企业无疑首当其冲,成本将会骤然上升。此时,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存法则”至关重要。因此,芯查查建议:

  • 首先,紧急沟通,力争不涨或少涨。对于已经收到涨价通知的终端企业,尤其是采购量大、议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应该立即与TI原厂及代理商进行深度沟通和谈判,争取获得更优的涨幅,或延缓涨价,减少公司成本支出。
  • 其次,短期囤货,化解燃眉之急。在市场价格传导完全之前,对需涨价的关键料号,可考虑适度加大库存备货,以对冲短期成本上涨,并为后续的战略调整赢得时间。但也要警惕过渡囤货带来的资金压力和库存风险。
  • 三是灵活调整,探索同品牌替代。在尚未完全导入国产化方案前,可主动与TI或其他国际品牌沟通,了解是否有同品牌内未涨价或涨幅较低的替代型号,以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
  • 四是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这是应对单一供应商风险、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长期根本策略。企业应立即加速对国产模拟芯片的评估、测试和导入,建立并完善多元化供应商体系,降低对少数国际半导体厂商的依赖。
  • 五是锁定长期价格,防患未然。对有明确长期需求预测的关键料号,可尝试与TI或其他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采购协议,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确保采购成本的可预期性。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