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品牌故事 | 1个人,1项革命性技术,造就威世科技分立&被动器件帝国

来源: 芯查查资讯 作者:程文智 2024-12-16 09:53:44
相关专题
#IC品牌故事

Vishay是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的简称,中文名叫威世科技,成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马尔文。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分立元件与被动元件供应商之一,2023财年(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总营收为34.02亿美元,全球约有23,500名员工,其中国内员工7,300人。其主要产品线包括MOSFET、二极管、整流器、电源模块等半导体产品;光传感器、光耦合器、固态继电器、红外线数据收发模块等光电子产品;以及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无源元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计算、消费、通信、航空航天与国防,以及医疗等市场。
 

Vishay的全球分销商有艾睿、大联大、安富利、威健、TTI等。

 

Vishay的成长历程始于一个人和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那个人就是Felix Zandman博士,而技术则是他的PhotoStress涂层和仪表专利,他利用该专利发明了BulkMetal箔电阻,该电阻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在性能方面也超过了其他当时的电阻。从那时候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分立元件和无源元件的供应商之一。接下来就请跟随芯查查一起探究一下威世的发展历程吧!

 

 

幸存者的故事

故事要从1928年说起。

 

那一年,Felix Zandman在波兰出生了,他的父亲是一名化学博士,母亲是富商之女。 他原本算得上是一个富二代,但不幸的是,那个年代并不太平,1939年二战已经开始了,波兰更是首当其冲。 在纳粹的大屠杀下,他们一家只有Felix Zandman和他的叔叔幸存了下来。 

图片来源:威世官网媒体视频截图

二战结束后,Felix Zandman与叔叔辗转到了法国。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在法国获得了南希大学机械工程学位和物理学学位,并顺利拿到了索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他在美国制造商巴德公司任职。 一段时间后,Felix Zandman决定搬到美国定居。

 

创立Vishay

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行业开始蓬勃发展。Felix Zandman博士获得了PhotoStress涂层和仪表的专利。这些装置被用于在动态负载情况的结构下显示和测量压力的分布,例如飞机和汽车。Zandman博士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引导他发明了BulkMetal箔电阻——这个电阻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在性能方面远超过当时其他的电阻。
 

不过,当时的巴德公司高层并不太关注他的成果,也拒绝推销他的产品。因此,Zandman博士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出来单干。
 

1962年,他拿着自己存的4,000美元,以及跟表弟AlfredP.Slaner借的20万美元,成立了Vishay公司,当时以发展和制造BulkMetal箔电阻为主。Zandman博士的同事J.E.Starr发明了箔阻抗应变计也成为了当时威世产品的一部分。
 

据Zandman博士回忆录里提到,之所以将公司名取名为Vishay,是 因为Zandman博士的外婆出生在立陶宛的一个小村庄Vishay,为了纪念外婆,同时纪念那些在大屠杀中丧生的家族成员,所以才有了Vishay。
 

公司成立6个月后,就生产出了抵押给耐温箔电阻器,以及相关的光应力材料和应变计等系列产品。没过多久,Vishay的这种新型电阻器由于其特性优秀,受到了美国官方的赏识。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Vishay的箔电阻器被大量应用到了美国的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很快,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也开始积极采购它们的产品。
 

于是,在1969年,Vishay在以色列开设了第一家外国制造工厂,以供应这些海外订单。
 

贯穿60年代和70年代,威世在箔电阻、光应力材料和应变计产品方面确立了自己的技术和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到了80年代,Vishay的箔电阻器开始应用到了能源和石油勘探领域。此外,Vishay的产品在很多民用领域,比如音响、收音机等市场也被广泛应用。

 

无源元件领域的收购

企业要扩大发展规模,并购是一条捷径。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Vishay也不满足于已有的业务,开始了并购扩张之路。
 

在1983年和1984年,Vishay接连收购了四家竞争对手,分别是英国电阻制造商Mann Components、法国的 Geka、以及两家美国的小公司Angstrohm Precision和Elliot Industries 。1984年底,Vishay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4,850万美元。
 

从1985年开始,威世收购了达勒电子(dale Electronics)、迪劳瑞电子(DraloricElectronics)和思芬尼(Sfernice)。这些收购使得公司的销售获得了极大的增长。 他们还给Vishay带入了一些无源元件,例如电感、专用电容、等离子显示器、专用接插件、变压器、热敏电阻、电位计和微电容器 。
 

在90年代早期,Vishay为了获得高容量电容市场的份额开始了它的收购战略。

 

1990年,Vishay通过收购美国Nytronic Inductors开始进军电感器市场;1992年,Vishay宣布收购钽电容的制造商和发明者思碧电子(Sprague Electric)的钽电容部门;1993年,Vishay宣布收购薄膜电容器制造商罗德斯汀(Roederstein);1994年1月1日,Vishay以1.84亿美元从Thomas&Betts收购了多层陶芯片电容器的制造商威趋蒙(Vitramon);1994年,Vishay收购了日本无源元件制造商Nikkohm 49%的股份,进军亚洲市场。
 

无源元件行业在1994年和1995年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了满足市场预期的需求,Vishay扩大了其产能,1995年在厂房和设备上花费了超过1.65亿美元,包括在以色列和捷克的新设施。
 

不过1996年,全球对无源元件的需求显著下降,导致Vishay年销售额下降至11亿美元,公司宣布重大重组,裁员约11%。

威世随后采取了一些较小规模的对无源元件制造厂商的收购。在2000年收购了伊莱克芬(Electro-Films)、思拉麦特(Cera-Mite)和思伯乔(Spectrol),在2001年收购了斯特(Tansitor)和北美电容器公司(马洛里)【NorthAmericanCapacitorCompany(Mallory)】。
 

在2002年主要收购了BC元件(BCcomponents是以前飞利浦公司和贝士拉革(Beyschlag)公司生产无源元件的部门),它是欧洲和亚洲领先的无源元件制造商,这个收购极大的增强了威世在无源元件方面的全球市场位置。被收购的BC元件(BCcomponents)产品线(现在被分为威世BC元件和威世贝士拉革)包括薄膜MELF电阻,线性和非线性电阻器,陶、薄膜和铝电解电容器,以及开关和微电位计。

  • 在2004年,收购了规模较小的生产无源元件的MIC公司的Aeroflex部门。这个收购增强了威世现存的薄膜的生产能力。
  • 2008年9月,Vishay从KEMET Corporation收购了特种电容器(湿式钽电容)产品线。
  • 2011年9月,Vishay宣布以约 1960 万美元收购Huntington Electric Inc. 的电阻器业务,该公司包括Huntington、Milwaukee、Central和 Mills 电阻器。Huntington的产品和技术组合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广泛的电阻器组合,特别是在大功率和大电流范围内,以及用于工业应用的电阻器组件。
  • 2012年3月,Vishay宣布以8500万美元收购高可靠性变压器、电感器、线圈和电源转换产品供应商HiRel Systems LLC,此次收购扩展和加强了其特种磁性产品业务。
  • 2013年6月,Vishay宣布以2300万美元收购专用电阻器制造商MCB Industrial S.A.,加强了其电阻器产品组合。
  • 2014年7月,以2100万美元收购日本的钽电容器制造商Holy Stone Polytch,扩大其钽电容器领域的技术能力,巩固其在电容器领域的地位,尤其是日本市场的地位。
  • 2014年12月,Vishay以21亿美元收购美国垂直整合半导体封装和电阻元件制造商Barry Industries,扩展了其高频和大功率电阻器技术。
  • 2020年10月,Vishay宣布以2650万美元收购Applied Thin-Film Products(ATP)的全球业务和美国地区的资产,加强了其薄膜产品组合。
     



半导体领域的扩张

在1997年威世进入了分立半导体领域。

 

1997年

收购了Lite-On Power Semiconductor公司65%的股份。
 

1998年

收购了TEMIC的半导体业务部分(Semiconductor Business Groupof TEMIC),这部分业务包括了特洛芬肯(Telefunken)公司和硅尼克斯(Siliconix)公司80.4%的股份,它们主要生产晶体管、二极管、光电子装置、电源和模拟开关集成电路。Vishay随后卖掉了它在Lite-On的股份,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专注于硅尼克斯(Siliconix)和特洛芬肯(Telefunken)的成功业务。
 

2001年

收购 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公司的红外线元件业务。跟着在2001年收购了全球二极管和整理器领先的制造商通用半导体(General Semiconductor)。英飞凌的红外元件部分和通用半导体(General Semiconductor)的业务补充增强了威世现有的特洛芬肯(Telefunken)和硅尼克斯(Siliconix)的业务能力,并推进Vishay步入了顶级分立半导体制造商的行列。
 

2002年 

Vishay收购了一些传感和计量的公司。 比如,在2002年期间,威世收购了传感电子(Sensortronics)、特迪亚-亨特利(Tedea-Huntleigh)、BLH、诺贝尔(Nobel)和世铨(Celtron)公司,这些业务都已经被整合到威世测量集团(Vishay Measurements Group)。 通过这些收购,在计量产业Vishay进入了基于应变计的传感器和仪器仪表的全球市场,并且也实现了垂直市场整合的战略。 从阻抗应变计(在这个领域威世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到传感器(粘合应变计的金属结构),再到用来测量和控制拾振器输出的电子仪表和系统。
 

2004年

通过收购从事无加工线(无厂半导体公司)集成电路设计的RFWaves公司。通过收购RFWaves,Vishay在其产品组合中增加了1到3Mbps的无线收发器。由于基于结合SAW和硅技术的专利架构,收购的产品在2.4GHz频段运行,功耗低,并提供高性价比。
 

2005年

完成对SI科技(SI Technologies)的收购,这次收购将更加巩固威世在传感器、仪器仪表和系统装置领域的市场地位。
 

2007年

完成了对IR(International Rectifier)的某些分立半导体与模块产品线的收购。
 

2014年

收购了中国台湾凌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专门设计光电子产品,其产品类别包括环境光传感器、IrDA、光学编码器、PDIC、接近传感器、颜色传感器和UV传感器等。
 

2022年

10月31日,Vishay收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无晶圆功率半导体供应商 MaxPower Semiconductor。MaxPower 将被纳入 Vishay的 MOSFET 业务部分。MaxPower 的专有器件结构和工艺技术拥有超过 100 项专利的大量 IP 组合,可提供领先的硅和 SiC MOSFET 产品。
 

2024年

3月6日,Vishay已完成对 Nexperia 位于英国南威尔士纽波特的晶圆制造设施和业务的收购,收购现金净额约为 1.77 亿美元。Vishay 计划将该工厂定位为卓越制造中心,专注于脱碳和电气化的净零转型。 

 

结语

当然,Vishay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今年9月份,Vishay还在其官网公布了一项名为“Vishay 3.0”的重大战略重组计划,这一举措不仅涉及全球范围内约800名员工的裁员,还包含了对位于中国上海、德国费希特尔贝格及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三家工厂的关闭决策。
但能从一个产品线起家,做到现在的规模,也算得上是半导体领域的一个传奇了。
 

Tips

截至发稿前,芯查查已收录威世 物料数据、应用方案,datasheet,国内外及同品牌替代料等信息。点击此处,进入芯查查威世 品牌页即可查看相关数据。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