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是怎么一步步走向退市的?148年巨头崩溃大起底!

来源: 芯闻路1号 作者:芯闻路1号 2023-09-22 09:51:16

9 月 21 日消息,据东芝公司官网新闻稿,日前超过一半的股东参与了由私募股权基金日本产业伙伴公司(JIP)牵头的 135 亿美元(约为 985.5 亿元人民币)收购交易,达到了将公司私有化的门槛,从而结束了其 74 年的上市实体历史。JIP目前持有东芝78.65%的股份,该交易完成后,东芝将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东芝官网提供的私有化报告


01 曾风光无限红极一时


作为老牌日本企业,东芝距今已有148岁的“高龄”,曾是日本工业制造的一张名片。日本的第一台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雷达、晶体管等科技产品均出自于这个品牌。东芝还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带式电脑、第一张NAND储存卡、第一台HD/DVD播放机等,为世界科技行业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图片来源:东芝中国官网


02 崩溃大起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退市之前也曾想过分拆业务上市以自救,但无果。曾经的明星为何反复挣扎、分裂公司、出售业务都难以续命?个中原因令人唏嘘不已,其中祸因恐怕由来已久......· 2006年东芝70亿美元购入西屋电气· 2011年福岛核电站爆发· 2015年东芝财务造假· 2015年—2017年 东芝陆续变卖业务,包括西屋电气(39亿美元)、半导体部门(180亿美元)· 2021年11月东芝宣布公司一分为三· 2022年2月东芝重新宣布公司一分为二

  
 

破碎的“核电梦”

 

2005年,时任东芝CEO西田厚聪是一位大胆的领导者,他大刀阔斧砍掉边缘业务,将集团发展主力押宝核电。对于当时资源匮乏的日本以及全世界对核电项目的积极态度来看,核电资源前景广阔,妥妥的“摇钱树”一棵。于是,东芝决定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这家企业既是世界核标准制定者,也是美国航母提供核动力技术的公司。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图为西田厚聪

  
 

但收购一事并非想象中顺利。2006年,西屋放出消息要拍卖77%的股权,引来各路公司争相竞拍,将原本2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硬生生抬到了54亿美元。东芝斥70亿美元追加股权至87%并答应收购之后允许西屋公司实行自主管理。从此东芝掌握着两种核电技术,一个是自身就拥有的沸水反应堆技术以及西屋的压水反应堆技术。


面对天价收购额,西田总裁直言不讳地承认确实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但世界需要东芝的核电技术来获得稳定的绿色经济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后的几年,全世界的核电工程如雪花般纷沓而至,包括已经签订的中美两国12基核电站。


好景不长,在收购后的不久迎来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东芝仅2008年就亏损了3435亿日元。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3月11日,9.0级的地震加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而福岛核电站正是由东芝建造,全球的核电站事业进入凛冬,各国纷纷叫停正在推进的核电项目。这意味着,未完成的订单资金无法收回、潜在客户极少,核电业务无法造血还要吸血,东芝的“核电梦”就此破碎。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黄粱一梦的“造假门”

  
吊诡的是,在经历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2011年的核电站泄漏,东芝总能很快从“崩盘”中迅速恢复过来,甚至在2012、2013年中不仅实现了盈利正增长,还接连创造利润新高。

  
然而,在这相当漂亮的业绩背后,是连续三任CEO的财务造假,即把当年损失计入下一次财报周期。
 

纸终究包不住火,眼看公司濒临破产,2015年,西田厚聪、佐佐木、田中久雄就东芝财务造假进行道歉。这件丑闻规模之大令人咋舌,从2008年—2015年,东芝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虚报2248亿日元的税前利润,超过了7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

  

此举相当于直接否定东芝前7年的“光辉发展”,包括上文提到2012、2013年创下的利润新高。此外,2011年核电站泄漏事件之后,东芝并没有选择痛定思痛、积极转型,而是潜心钻研“财务造假”,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至此,东芝的形象一落千丈、极大地污损品牌信誉,2016年底的市值直接跳水40%,2017年财务窟窿近1万亿日元。  

图片来源:cnyes

  
 

烫手山芋当个“宝”

 

时间来到2017年,东芝开始“卖身续命”,先后向佳能出售医疗部门、向美的出售白色家电业务、向富士通出售个人电脑业务、向索尼出售图像传感器设备······
 

但唯独没有出售“烫手山芋”——西屋电气。原因是东芝仍旧看好核电业务的发展前景,期待核电能够逆风翻盘。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时任新社长纲川认为,核电业务亏损的原因为公司正从土木建筑业务开始撤退,但是占核电业务销售额过半的燃料和服务业务依然有收益。

  
祸不单行的是,自2011年后,美国加强核电项目的审查程序、中国也开始自主研发核电技术,导致东芝旗下的西屋电气在中美两国的订单迟迟无法交付、资金也不能入账,最后背上巨大的债额。

  
这一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在2017年底的财务审查中发现资不抵债,东芝面临退市风险。

  
万般无奈之下,东芝认清现实,为了不被退市,东芝以37亿美元贱卖西屋电气所有股权,以及出售公司的“造血心脏”——芯片业务。在2017年9月,美国贝恩资本以18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东芝芯片业务(现称“铠侠”)49%的股份。至此,东芝最终在摘牌边缘得以自救。

图片来源:美联社

  
“解体”三变二:步步紧逼的资本
 

西屋电气、电视、家电等业务接连剥离,让东芝元气大伤。好在家底雄厚,东芝依靠出售无法带来利润的业务以及手头上的底牌(芯片、核反应技术、公共服务等),可以顺利将发展目标转向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来继续推动增长。

 

不过东芝频繁更换管理层、管理层与股东们水火不容的关系让东芝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

 

“解体”的动机源于2021年4月,英国私募股权公司CVC突然提出要花200亿美元收购东芝的一项提议。随后,全球的PE(私募股权)公司闻风而动,“围猎东芝”,想要一口吃下这个落魄贵族。

虽然CVC的提议在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东芝股东们坚决反对东芝被私有化并拒绝所有的收购邀请。此外,在股东们的高压下,时任东芝总裁的车谷畅昭被迫辞职,股东要求东芝管理层对集团进行全面的战略改革,重振业绩,防止恶意并购。

  
2021年11月12日,东芝召开线上记者见面会,并宣布将公司一分为三。“不是东芝解体,我们认为是东芝在进化。”总裁纲川智强调说,但当时在线的记者几乎没人相信。

  
原本计划分割成三所上市公司,分别是社会基础设施服务和能源业务公司,主要从事核电方面;硬盘等半导体零件公司;东芝公司,负责HDD等装置设备。

  
一分为三的计划自然得不到资本们的欢迎。2022年1月6日,东芝第二大股东3D Investment Partners(一家新加坡PE,持股7.6%)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试图推翻东芝一分为三的计划,并重新鼓吹东芝全面私有化的谈判。

  
不过股东与PE的谈判似乎并没有达成共识。2022年2月7日,东芝目标是拆分成两家公司,最快将于两年内拆分成2家公司,分别是包含发电、公共基础设施、IT解决方案、铠侠控股股权管理等的东芝公司,以及包含功率半导体、HDD、半导体制造设备相关的器件公司,拆分后将各自挂牌上市。

图为芯闻路1号绘制,数据来源日经中文网,营收为2021年数据

  

然而两次拆分自救计划在股东大会上都未能通过。


03 结语
 

历史是个车轮,没有恒强也没有恒弱。 如今东芝退市在即,曲折发展的故事也成为科技公司历史中又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