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们”撤离,恐让中国芯片“雪上加霜”

来源: 戴尔/芯片 作者:芯闻路1号 2023-01-17 16:54:51

  国际大厂正谋划着,将芯片制造迁出中国。

  近期,戴尔称计划在2024年将其产品中使用的所有芯片都在中国以外的工厂生产,大幅减少产品中的中国产零组件用量,并在2025年底前将50%的电脑产能移出中国大陆。另有消息称,美国电脑品牌惠普也开始着手调查供应商,以评估将供应链迁出中国的可行性。

  去年11月,美国芯片大厂高通开始与非中国晶圆代工厂接洽,预计把原先在中国某晶圆厂成熟制程投片的50%产能转出。1月15日,苹果生产线撤出中国又有新动作,其两大代工大厂——富士康与和硕都对外表示,将把东南亚纳入其2023年的扩张计划。

  图片来源:日经亚洲

 

国内芯片企业承压

  作为全球出货量第三大的计算机制造商,戴尔拥有14万名员工。1998年,戴尔进入中国,成立子公司“戴尔中国”并快速发展,很快拥有了从设计到制造,再到销售、服务,包括供应链的全面体系。对于在中国深耕了20多年的戴尔来说,这个策略显得十分激进。

  侧面说明,半导体格局在发生着变化,芯片制造将不断洗牌。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芯闻路1号采访时表示,戴尔此举是响应美国“芯片法案”的决策。“芯片法案”意在围堵中国芯片产业,美企脱钩会减少订单,增加中国企业的压力。他还说到,“戴尔采用的大陆芯片,大都是非核心领域的中低端成熟工艺芯片,比如通信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由于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作为个体的国内半导体企业对此情况束手无策。”

  这会让国内相关领域的企业,承受着产能减少的潜在威胁。

  据了解,华虹等中国芯片制造商生产的大多是相对简单的低端芯片,包括用于各类PC、显示器、键盘、鼠标和其他设备的显示驱动器集成电路(MCU)、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MIC)及微控制器单元(MCU)产品。与此同时,三星和SK海力士等厂商在中国工厂中生产3D NAND和DRAM芯片,美光则在中国设有测试和封装工厂。

  广东一家为戴尔制造显卡的工厂表示,厂里一直在做戴尔订单,目前没有受影响,但因戴尔很多零件产地是广东、江苏等省份,包括电容、电阻,若戴尔改用国外厂商,可能导致某些国内工厂停产。

  戴尔目前未证实到 2024 年在产品线中剔除中国制造芯片的计划,仅表示“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探索更加多元的供应链构成”。

 

供应链去中国化

  戴尔的电脑芯片直接购买于英特尔、AMD,其停止使用中国生产的芯片对国内芯片制造商没有太大影响,但其要求电子模块和印刷电路板等其他组件的供应商和产品组装商,按照戴尔的计划提高在中国以外国家的产能,则会波及到国内的芯片制造供应链。

  2022年12月份,CNBC发表了一份SAP进行的一项美国公司涉中供应链调查报告。该报告称,超过一半 (52%) 的美国公司计划在2023年将调整其涉及中国的供应链。许多美国公司现在正在从“及时”供应链模式转变为“以防万一”模式——本质上是持有更多库存,并经常使用更多离美国更近的供应商,而不是依赖中国制造。供应链软件的全球领导者(占全球供应链软件23%的市场份额)德国软件巨头Cowen称,这份调查结果描绘了美国供应链将快速去中化的图景。

  如今科技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了,而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目前,戴尔75%的产能在中国,85%的供应链在中国。戴尔培养了300多家国内供应商,使其达到了全球供应链水平,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每年带来的营收超过2000亿人民币。戴尔转移供应链势必会对国内的相关企业带来影响,也会造成大量的就业损失。根据相关人士的透露,戴尔此举意在打击中国的供应链,从而影响中国的整体科技发展。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如果订单需求量足够大且没有替代者,戴尔有可能要求供应商迁移生产线,类似苹果供应链企业在东南亚建厂,迁移后的生产线在规模上暂时无法与大陆企业相媲美。但如果政府层面没有有力的应对方法,随着迁出规模增加,国外的生产生态逐渐完善,五到十年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剧增。”

  贸易数据显示,最近5年欧美供应链正在从中国朝欧洲、北美、东南亚迅速转移。如果只是一个戴尔,所造成的冲击并不是很大,我们足以应对,但怕就怕这只是一个开始。总之,供应链的转移带来的是连锁反应,伤害的不仅仅是企业、个人,而是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甚至是中国经济。

   

打造自主核心技术

  戴尔计划停止使用中国制造的芯片,同时要转移产业链,这对我国的半导体行业打击是不小的。

  方融科技高级工程师、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周迪在接受芯闻路1号采访时说到,戴尔产能撤出举动,将让本已在寒冬期的国内半导体市场和相关芯片企业“雪上加霜”。

  国内最强的PC企业就是联想,并且在出货量上已经超越了戴尔、惠普,但是联想的CPU采用的是英特尔、AMD的,而操作系统采用的是微软Windows系统。可以说,联想在关键配件上受制于人。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打造自主核心技术,尤其是国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一方面,在拥有多个国产CPU品牌基础上加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在操作系统上,不断追赶缩短与微软的Windows系统差距,并向个人PC市场发展。

  事实上,自2014 年开始,国内开启了芯片国产化替代潮。不到十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虽然当前最先进制程的高端芯片全套工艺以及设备国产化存在一定难度,但中低端芯片已经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周迪还指出,东南亚国家成为下一站代工产能地区,最终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形成竞争。当然,在技术基础、人才储备、营商环境、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东南亚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让他们取代我国PC制造业目前还难以达到。中国供应链的强大优势,使其短时间内还很难快速找到芯片替代方。

  戴尔涉及到我国的芯片大多是相对简单的低端芯片,这些过剩的产能很容易被消化。目前不少国产品牌的手机、电脑还采用国外芯片,可以通过倡导内循环、提倡用国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来消化这些产能。

  此外,这些跨国科技公司要真正实现产业链大规模转移,戒掉“中国依赖症”,不仅仅是建立工厂那么简单,还涉及到人才、基础设施、当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转移产业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就为国内的芯片企业,带来了时间窗口。

  我们应该努力发展自主芯片核心技术,不断追赶弥补缺口,提倡用国货、倡导内循环,大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速电子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和国产供应链完善。面对国际去中国化趋势,也应该做好 “去戴尔们化”的准备,打好提前量,放弃幻想,自主自强。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