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的多款芯片价格雪崩究竟怎么回事?

来源: 芯闻路1号 作者:北极星蜥蜴姐 2022-08-16 00:00:00

  8月15日消息,据央视财经报道,前两年,受疫情影响,芯片行业供应链被打乱,芯片价格出现暴涨,而如今,芯片市场上又出现了降价销售的情景。比如,一款意法半导体芯片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2021年市场报价一度上涨至3500元左右一个,2022年从高位下滑至600元左右一个,降价幅度超过80%。另一型号的芯片,在2021年价格维持在200元左右一个,目前售价仅为每个20元左右,只有最高价的十分之一。今年以来,消费电子类控制芯片的市场价格也持续走低,从百元高位跌至两位数。以手机为例,2022年全球手机销量下滑,导致手机用电子芯片供大于求,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调低出货量目标,并向上游芯片厂商砍单。

  此话题一出,一下冲上某平台热搜,网友对此展开了热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此文了解冲上热搜的多款芯片价格雪崩究竟怎么回事?哪些芯片价格下降较为严重,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官微截图

  对于这个话题,有网友表示价值回归,此前的暴涨才是不正常,更有网友直接点出此次价格跌幅巨大的芯片是意法半导体的Stm32。

  图片来源:网络

  而据供应链人士表示,网友热议的芯片确实为意法半导体的单片机产品,如STM32F103ZET6 ,2月份的价格为200多元,近期回落至20元左右,此外除了意法半导体之外,TI的料号下降得也较为明显。比如TI的TPS92692QPWPRQ1在今年2月底涨到800至1000元,现在价格跌到20元左右。TPS92662AQPHPRQ1的价格4月份为1000-2000元,现在回落至100元以下。

  可以看出,现在的市场行情虽然说不上全部雪崩,但部分产品的价格下跌确实十分夸张。

  而如此高涨高落的现象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需求方面,新冠疫情出现之际,半导体需求开始极速增长。主要增长需求来源于宅经济,包括通信网络设备、智能手机、物联网等,再加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于半导体的需求量进一步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于这些需求的乐观预测再加上对于疫情的恐慌备货,导致市场对于需求的预判量含有较大水分。另外因半导体供应一时无法扩充产能导致的缺货潮,也从侧面突显了对半导体的需求量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终端企业均采取通过加大未来一至两年的预测量提报给供应端的方式来进行产能锁定,希望借此来锁定一直上涨的价格。这一系列现象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半导体厂商源源不断的订单量和不断发出的涨价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2021年底至2022年初。而现在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112亿台,同比下降11%,已降至历史同期偏低水平,全球PC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录得负增长,均反映随着疫情居家要求的放松,电子产品需求或已逐步饱和,同时,4月韩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速也有显著回落,或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关于消费电子需求回落的文章具体可参考《跌麻了!消费电子寒冬已至,上下游厂商如何取暖?》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是消费者开始不买产品,而终端厂商对于部分非必要的产品也停止了生产。在消费电子领域,现在部分蓝牙音响的整机比其中的一块芯片还要便宜,这就使得终端厂商自然会收紧投资。

  除了国内需求端的整体下滑之外,国外订单需求下跌的情况也不容小觑。据了解,除越南、印度这种以中低端制造为主的国家出现了订单下滑的情况外,以工业著称的德国也出现了订单下滑的情况,综合来看,国内外终端需求下滑情况较为明显。

  而从供给方面而言,疫情以来,整个行业都将有较强的需求上升趋势,甚至是爆发式的增长,这时,供不应求开始加剧,之后,许多厂商也会加大投资进行产能扩张,以更快地满足需求。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21 年,晶圆产能增长8.5%,预计2022年将增长8.7%,创晶圆开工量历史新高。

  这些厂商的扩产从本质上使得投入产能充分释放,这就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开始缓解,市场往供过于求发展,厂商经过激烈的价格战后收缩投资,部分芯片库存开始冗余。总体而言,产能慢慢在恢复,需求下滑,市场上芯片库存数量较多,市场只能打价格战,也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芯片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

  在2021年,众多厂商以及学者指出芯片涨势会持续至2022年底,现如今来看,2022年库存多米诺骨牌或已经倒下,短时间内厂商完全去库存难度较大。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行情多变其实是市场常态,虽然此番价格下降相比以往较为夸张,但是其实可以看出这或许是一种价格的理性归位。

  而无论外部行情如何变化,对于需求端企业而言,首先应重视需求的准确度,预测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结合实际的销量和较准确的市场预测来制定备货计划;要重点关注供应瓶颈的型号,多方寻找可替代的方案,解决长短脚的问题;盯紧库存变化情况,无供货风险的型号要谨慎进货,以免因瓶颈型号供应不了而导致其它配套型号库存堆积。至于供给端企业,也应科学规划,不断突破,多方面防范市场行情变化带来的风险。谨慎规划近期(2023-2026年)扩产计划,根据近年来动态需求变化情况调整扩产规划。重点突破市场瓶颈领域的供应,加快与其它配套型号的同步消耗调整产出结构,紧跟市场细分领域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整投产计划。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