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有两大极,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个是以深广为核心的珠三 角。
这两个地区常年被放在比较的风口之上。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面积大,人口也相对较多。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面积更小,只占全国总体面积的0.6%,但是有5%以上的人口占比,和8%以上的经济占比,足可见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之大,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那么在芯片产业领域,这两个地区的整体实力孰强孰弱?
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显示,竞争力排名前15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无锡、深圳、武汉、合肥、成都、西安、南京、苏州、杭州、广州、大连、重庆、厦门。
集成电路产业15强城市中,长三角占据6席(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杭州);珠三角地区占2席(深圳、广州)。
可以得见,若以进入中国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的城市数量做对比,那么珠三角似乎落后于长三角地区。
重点龙头城市对比分析
而单独就重点龙头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似乎也更胜一筹。
根据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上市企业分布情况,上海独占鳌头。
公开数据显示, 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了2071.33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23.41%.
在芯查查整理的长三角地区芯片产业链主要公司盘点中,上海的企业数量众多。综合各项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在中国芯片产业链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而珠三角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便是深圳。公开数据显示,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且在集成电路终端应用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20年深圳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727.26亿元,产业规模增速达18.91%。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销售收入合计1287.55亿元,同比增长13.84%,占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74.54%,在全国设计业销售收入的比列高达34%,继续保持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据深圳市科创委统计,截至2020年(2021年数据暂未出),深圳市共有327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设计企业数量最多,共229家,占比70.03%;封测企业39家,占比11.93%;半导体设备类企业49家,占比14.98%;制造企业3家,占比0.92%;半导体材料类企业7家,占比2.14%。(下表数据保留整数)
通过分析深圳芯片产业链主要企业得出,深圳芯片产业有偏科的特征,注重于芯片设计环节,其他企业数量只占据30%左右,整个产业链还需进一步完善。
而上海得益于起步早(从1958年起,上海元件五厂、上海电子管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等就已先后成立),龙头多等多方面原因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较为完整,也是产业结构较为均衡的城市。
人才实力对比
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对于芯片这一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更是如此。
看完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芯片产业链城市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两个地区人才实力对比。在2021年《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中,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长三角地区占据18个城市,珠三角地区占据7个城市。
而在人才留存率方面,公开数据显示,长三角95后人才流出占比为12.1%,珠三角95后人才流出占比为8.3%。相比而言,珠三角和长三角对95后人才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大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芯片产业实力各有所长。长三角得益于悠久的历史优势,形成了最成熟的产业生态和最完整的产业链,而珠三角地区也依托深圳、广州的集聚效应,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芯片设计环节持续发力。芯片产业不是单纯的政治游戏,也不是仅仅几台机器的比拼。在这场芯片实力竞争角逐中,哪个地区将笑到最后?交给时间来验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