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英伟达(NVIDIA)与OpenAI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意向书(LOI),计划共建至少10吉瓦(GW)算力规模的AI数据中心,英伟达将按每1GW交付进度逐步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换取非投票股权。这一合作被业内公认为“AI行业史上最大单笔投资”及“全球AI基础设施史上最大规模资本与硬件捆绑交易”,标志着全球AI算力竞争进入新阶段。
核心合作框架与规模
此次合作的核心在于“资金+硬件”的深度绑定:英伟达承诺提供最高1000亿美元投资,同时OpenAI将进行大规模芯片采购,部署基于英伟达Vera Rubin平台的硬件系统。双方计划分阶段推进10GW算力中心建设,首阶段1吉瓦系统目标于2026年下半年上线,2028年前完成全部10GW部署,最终将配备数百万颗英伟达GPU,用于支撑下一代AI模型(包括ChatGPT继任者及通用人工智能(AGI)相关研发)的训练与运行。
- 投资规模:1000亿美元(AI行业迄今最大单笔投资)
- 算力目标:10吉瓦(GW),相当于400万至500万颗GPU算力
- 硬件当量:约等于英伟达2025年全年预计出货总量(是2024年出货量的两倍)
- 首阶段上线:2026年下半年(基于Vera Rubin平台)
合作核心条款与实施路径
投资与算力绑定机制
英伟达与 OpenAI 的 1000 亿美元合作核心在于构建“投资 - 算力 - 技术”三位一体的深度绑定机制,通过分阶段触发、硬件采购挂钩的模式,实现双方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这一机制既不同于传统股权投资,也区别于单纯的硬件采购协议,而是将资本投入与算力落地进度、技术协同深度进行刚性绑定,形成独特的战略联盟架构。
分阶段绑定的核心设计
合作采用“算力里程碑触发投资”的分阶段机制:总投资 1000 亿美元按每 1 吉瓦(GW)算力部署进度分批注入,每落地 1 GW 对应约 100 亿美元投资。首笔 100 亿美元将在首个吉瓦级数据中心建成后支付(以当时估值为准),后续资金随 2027 年累计 5 GW、2028 年 10 GW 等关键节点逐步释放。投资以非控股股权形式进行,英伟达不获得控制权,OpenAI 非营利母公司保留多数治理权,确保技术路线独立性。
从硬件规模看,10 GW 算力对应 400 - 500 万颗 GPU(接近英伟达 2025 年全年出货总量),需部署约 5.3 万个 NVL144 机柜或 2.7 万个 CPX 机柜,全部采用英伟达下一代 Vera Rubin 平台。这一产能规模意味着双方需在 2026 年 H2 首个 1 GW 系统上线后,以平均每季度超 1 GW 的速度推进部署,对供应链协同与工程落地能力构成严峻考验2。
分阶段实施关键节点
- 2025 年 Q4:完成合作协议最终签署
- 2026 年 H2:首个 1 GW Vera Rubin 系统上线,触发首笔 100 亿美元投资
- 2027 年:累计部署 5 GW 算力,对应 500 亿美元总投资
- 2028 年:完成 10 GW 全量部署,投资总额达 1000 亿美元
争议:“资金闭环”质疑
市场对合作的争议集中于“资金闭环”质疑。有
观点认为,OpenAI 以现金采购英伟达芯片,而英伟达又将资金以投资形式回流 OpenAI,形成“左手倒右手”的循环。但双方强调,合作核心在于“技术共设计”而非单纯资本运作:协议明确要求协同优化 OpenAI 模型及基础设施软件与英伟达硬软路线图,包括定制化芯片开发、算力调度算法优化等深层合作。
这种技术绑定产生的价值远超资金层面。例如,OpenAI 的超大规模模型训练需求将反向驱动英伟达硬件创新,Vera Rubin 平台的高带宽互联、低功耗设计等特性正是双方联合定义的结果;而英伟达通过深度参与 OpenAI 的算力部署,可获取第一手应用场景数据,优化其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通用性。此外,合作还将辐射至微软、甲骨文、软银等生态伙伴,推动 AI 基础设施标准的统一。
总体而言,投资与算力绑定机制既是双方应对 AI 基础设施巨额投入风险的务实选择,也是技术协同深化的战略布局。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 10 GW 算力的如期落地,更在于能否通过这种“资本 + 技术”的双重绑定,定义下一代 AI 算力中心的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
算力绑定驱动市值创新高,竞争格局加速分化
英伟达与 OpenAI 的合作消息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响。2025 年 9 月 22 日,英伟达股价盘中大涨超 4%,触及历史新高,截至收盘涨 3.93%,市值突破 4.46 万亿美元,年内累计涨幅达 37%,稳居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地位。
合作的溢出效应带动产业链集体上涨:甲骨文(+5%)、微软(+0.7%)等合作方股价同步走高,AI 算力概念股普涨,费城半导体指数收涨近 1.6%,标普 500 指数创今年第 28 次历史新高353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博通、AMD 等竞争对手风险加剧——此前博通曾获传为 OpenAI 定制芯片订单,而此次合作标志着 OpenAI 在多供应商策略下进一步向英伟达倾斜,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公司 | 定位 | 竞争优势 | 潜在挑战 |
英伟达 | GPU与网络设备供应商 | AI芯片市场份额超90%,Vera Rubin架构性能领先 | 反垄断调查,AMD MI450 Helios竞争 |
甲骨文 | 云服务与数据中心运营 | OCI托管能力支撑Stargate数据中心 | 微软Azure的市场份额压制 |
微软 | 技术合作伙伴 | Azure云服务规模优势 | 失去OpenAI部分工作负载迁移至OCI |
xAI | 竞争对手 | Colossus超算支持X数据训练 | 算力规模仅为Stargate的1/10至1/20 |
战略意义里程碑:此次合作标志AI产业从“模型竞争”进入“算力基建竞争”新阶段,10吉瓦算力不仅支撑OpenAI加速AGI研发,更定义了“超大规模AI基础设施”的行业标准,其技术协同与资源整合模式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科技竞争的模板。
从长期看,英伟达通过“投资换生态”将业务模式从“硬件销售”升级为“基础设施生态掌控”,OpenAI则获得千亿级资金及优先芯片供应,双方耦合关系已超越简单供需,成为全球AI霸权争夺的核心支点。
从产业链协同看,合作构建了分层锁定的全球化网络:软银参与Stargate计划提供资本支持,微软Azure仍为技术合作伙伴(但部分工作负载迁移至甲骨文OCI),英伟达则作为“preferred strategic compute and networking partner”深度介入OpenAI的AI工厂扩张。这种“美国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可能重塑AI云服务市场格局,推动算力资源从“云厂商垄断”向“生态联盟共享”转型。
双方 CEO 均强调此次合作对 AI 技术演进的战略价值。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指出,“这标志着部署 10 吉瓦算力为下一个智能时代赋能”,而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则明确表示,“计算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基础”。
从技术路径看,10GW 算力中心将支撑千亿级参数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推动 AI 实现更复杂的多模态理解、长上下文交互及自主决策能力;从产业影响看,合作模式为 AI 行业树立了资本与硬件捆绑的新范式,模型公司与芯片公司通过利益共同体对冲技术迭代风险,预计将加速 AGI 研发与规模化应用落地。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