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表总用 32.768kHz 晶振?背后的秘密

来源: 晶发电子 2025-09-12 08:51:59

在电子手表、RTC(实时时钟芯片)中,我们几乎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数字——32.768kHz。为什么是这个频率?而不是20kHz、50kHz呢?

一、32.768kHz的由来

32.768kHz=2^15Hz。这意味着只需要一个15位二分频器,就能把频率精确分频到1Hz。对于电子手表来说,这就是“每秒跳一次”的完美解决方案。这不仅节省了电路资源,还让设计极其简洁稳定。正因如此,这个频率成为了“标准答案”。

二、低功耗优势

32.768kHz晶振通常采用音叉型晶体结构,体积小、功耗极低,非常适合电池供电产品。比如电子手表、智能手环、RTC芯片,都需要“几年续航”,这正是32.768kHz晶振的用武之地。

三、典型应用场景

电子手表、闹钟:计时核心。

智能手环:负责计步、计时与低功耗唤醒。

MCURTC模块:即使主系统关机,RTC也能继续走时。

四、稳定性的重要性

一个常见误区是:差一点点没关系。但实际上,如果晶振每天快1秒,一年就会误差6分钟!
因此,厂商会严格选择高稳定度的32.768kHz晶振,保证日误差在±20ppm以内。

五、背后的工程智慧

选择32.768kHz不是偶然,而是低功耗、分频简单、成本低、稳定性高多种因素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来,它始终是电子计时的“标准心跳”。

32.768kHz晶振是“时间的守护者”。它让手表准确走时,也让电子设备低功耗运行。小小的频率数字,背后藏着工程师的智慧。

专题

查看更多
IC品牌故事

IC 品牌故事 | 三次易主,安世半导体的跨国迁徙

IC 品牌故事 | 开放合作+特色深耕,华虹的突围之路

IC 品牌故事 | Wolfspeed:从LED到SiC,被中国厂商围追堵截的巨头

人形机器人

市场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龙岗开业

方案 | Allegro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应用提升效率、可靠性和创新

方案 | 爱仕特SiC三电平方案:突破工商储能PCS高效极限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 | 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4D毫米波雷达技术全解析

毫米波雷达 | 有哪些热门毫米波雷达芯片和解决方案?

毫米波雷达 | 超百亿美元的毫米波雷达都用在了哪里?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