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晶振回流焊工艺,你知道哪些

来源: 晶发电子 2025-08-25 13:06:29

温度曲线:晶振的"生死时速"

晶振回流焊的第一准则是:温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越准越好。行业数据显示,无源晶振的回流焊峰值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260±5℃,且高温持续时间不得超过7秒。这个温度区间被工程师称为"黄金窗口"——低于255℃可能导致焊锡不熔,高于265℃则会引发晶振内部结构损伤。

 

 

不同封装的晶振对温度的耐受能力差异显著。陶瓷封装晶振如同经过特训的特种兵,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而塑料封装晶振则像普通手机,稍遇高温就可能出现频率偏移。某消费电子企业的测试显示,塑料封装晶振经过回流焊后,约15%会出现频率偏移超标,而陶瓷和金属封装的合格率则高出很多。

 

温度曲线的爬升速率同样关键。预热阶段需缓慢升温至150±5℃,过快的升温速度会导致焊锡膏中的助焊剂挥发过快,形成锡珠或气泡。就像煮开水时猛火加热会溢锅,晶振预热也需要"小火慢炖"。

 

工艺步骤:从"体检"到"康复"的全过程

 

晶振回流焊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预热阶段相当于手术前的体检,目的是去除电路板和元件中的潮气与挥发性物质。这个阶段温度通常控制在120-150℃,持续60-120秒,既不能让焊锡熔化,又要确保充分预热。很多人容易忽视这个环节,但数据表明,跳过充分预热会使后续焊接不良率增加40%。

 

加热阶段是真正的焊接过程,温度迅速升至峰值260℃左右。这时氮气氛围就像"无菌手术室",能有效防止焊接区域氧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晶振对加热速率要求不同:石英晶振怕急热,升温速率应控制在3℃/秒以内;而陶瓷晶振相对宽容,但也不宜超过5℃/秒。

 

冷却阶段决定了焊点的最终强度,就像手术后的康复期。理想的冷却速率是2-4℃/秒,过快会导致焊点产生内应力,过慢则可能形成疏松的焊点结构。专业工厂会采用分段冷却方式,确保焊点均匀凝固。

 

焊后检查是最后一道防线。除了目视检查焊点是否饱满无空洞,更重要的是进行电气性能测试。某案例显示,一批看似焊接完好的晶振,因助焊剂残留导致寄生电容变化,最终出现无法起振的问题。

 

致命陷阱:5个让工程师崩溃的隐形杀手

 

即使掌握了基本流程,实际生产中仍有很多"暗礁"等着你:

 

隐性损伤爆发:某工厂的晶振在焊接后出现大量裂痕,追溯发现是晶振制造时滚焊受力不均留下的隐患,在回流焊高温下集中爆发。解决办法是选择滚焊工艺更稳定的供应商,尤其是避免使用材质较差的国产机座。

 

助焊剂幽灵:看不见的助焊剂残留可能在数月后引发故障。当这些残留物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会改变晶振的寄生电容,导致频率偏移。用洗板水清洗后症状消失,但根本解决需要优化炉温和走板速度,确保助焊剂充分挥发。

 

焊盘氧化陷阱:焊盘氧化会导致虚焊,这在手工焊接中尤为常见。建议焊接前用酒精清洁焊盘,必要时进行微蚀处理,去除氧化层。

 

多次焊接禁忌:晶振最多承受2次回流焊,超过这个次数会急剧增加内部应力。设计生产流程时应尽量减少返工,必须返工时要降低第二次焊接的峰值温度。

吸嘴力度失控:贴片机吸嘴力度不当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裂痕,但可能使晶振产生微形变,在后续高温下显现问题。建议根据晶振尺寸调整吸嘴压力,5032规格的晶振通常使用0.08-0.12MPa的吸力。

 

终极建议:3个维度的品质保障体系

 

要真正掌控晶振回流焊质量,需要建立"温度-材质-设备"的三角验证体系:

 

温度方面,每天开工前必须校准炉温曲线,使用测温仪实际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记住:看板显示的温度和实际焊接温度可能存在±10℃的偏差。

 

材质方面,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合适封装:消费电子可选成本较低的陶瓷封装;工业设备推荐金属封装,能承受更恶劣环境;高频高精度场景则必须用石英晶振,尽管它对焊接要求更高。

 

设备方面,定期检查贴片机吸嘴磨损情况,每生产5000片电路板就应清洁喷嘴。回流焊炉的传送带速度偏差应控制在±5%以内,否则会导致实际加热时间偏离设定值。

专题

查看更多
IC品牌故事

IC 品牌故事 | 三次易主,安世半导体的跨国迁徙

IC 品牌故事 | 开放合作+特色深耕,华虹的突围之路

IC 品牌故事 | Wolfspeed:从LED到SiC,被中国厂商围追堵截的巨头

人形机器人

市场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龙岗开业

方案 | Allegro解决方案助力机器人应用提升效率、可靠性和创新

方案 | 爱仕特SiC三电平方案:突破工商储能PCS高效极限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 | 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4D毫米波雷达技术全解析

毫米波雷达 | 有哪些热门毫米波雷达芯片和解决方案?

毫米波雷达 | 超百亿美元的毫米波雷达都用在了哪里?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