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共模浪涌抑制的可行性方案—共模电感搭配过压器件

来源: Littelfuse 2025-07-08 11:05:39

共模浪涌以前没有特别关注过,最近看到几个类似的应用,因此结合DeepSeek强大的功能与网上搜集到的经验分享,稍作整理归纳,供被共模浪涌困扰的小伙伴简单参考。

  
讲到浪涌抑制不得不先介绍一下EMC核心产品之一,共模电感,是一种用于抑制共模噪声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电源、通信和信号线路中。它的主要作用是滤除电路中的共模干扰信号,同时允许差模信号(有用信号)通过。  
 

共模电感的结构

共模电感通常由两个绕组(线圈)绕制在同一个磁芯上组成,这两个绕组的匝数相同,绕制方向相同。其结构特点如下:

- 双绕组设计:两个绕组分别串联在电路的两条信号线上。

- 磁芯材料:通常采用高磁导率的铁氧体材料,以增强电感量。

- 对称性:两个绕组在磁芯上的绕制方式对称,确保对共模噪声的抑制效果一致。

共模电感的工作原理

共模电感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1. 共模噪声抑制:当共模噪声电流流过两个绕组时,由于电流方向相同,会在磁芯中产生叠加的磁场,从而产生较大的感抗(阻抗)。这种感抗会阻碍共模噪声电流的通过,从而抑制共模噪声。
 

2. 差模信号通过:当差模信号(有用信号)流过两个绕组时,由于电流方向相反,在磁芯中产生的磁场会相互抵消,因此对差模信号的感抗很小。这样,差模信号可以几乎无损耗地通过共模电感。

共模电感的阻抗特性

1. 对共模噪声:共模电感呈现高阻抗,能够有效抑制共模噪声。

2. 对差模信号:共模电感呈现低阻抗,允许差模信号顺利通过。

共模浪涌对共模电感的影响

1. 磁芯饱和:共模浪涌通常伴随着大电流,可能导致共模电感的磁芯饱和。磁芯饱和后,电感量急剧下降,导致共模电感的抑制效果显著减弱,无法有效滤除共模噪声。

2. 绕组过热:大电流通过共模电感的绕组时,会产生焦耳热(I²R损耗),可能导致绕组温度升高。如果浪涌持续时间较长或能量较大,可能损坏绕组的绝缘层,甚至烧毁共模电感。

3. 绝缘击穿:共模浪涌的高电压可能超过共模电感的绝缘耐压极限,导致绕组之间或绕组与磁芯之间发生击穿。绝缘击穿会直接损坏共模电感,甚至引发短路故障。

4. 性能下降:即使共模电感未完全损坏,多次承受浪涌冲击后,其磁芯和绕组的性能可能逐渐退化,导致电感量下降、损耗增加,最终影响其滤波效果。

 

共模电感在抑制共模浪涌中的作用

尽管共模电感可能受到共模浪涌的影响,但它仍然是抑制共模浪涌的重要元件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抑制高频噪声:共模电感对高频共模噪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浪涌中的高频分量。

2. 延缓浪涌上升时间:共模电感的感抗可以延缓浪涌的上升时间,从而降低浪涌的峰值电压和电流。

3. 与其他保护器件配合:共模电感通常与TVS二极管、压敏电阻(MOV)、气体放电管(GDT)等浪涌保护器件配合使用,形成多级保护电路,提高系统的抗浪涌能力。

应对共模浪涌的措施

为了减少共模浪涌对共模电感的影响,并提高电路的抗浪涌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合适的共模电感:

  - 高饱和电流:选择磁芯饱和电流较高的共模电感,以承受较大的浪涌电流;

  - 高绝缘耐压:选择绝缘耐压等级较高的共模电感,以承受浪涌的高电压;

  - 耐高温材料:选择耐高温的绕组和磁芯材料,以提高抗浪涌能力。

2. 增加浪涌保护器件:

  - TVS二极管:在共模电感后并联TVS二极管,用于钳位浪涌电压;

  - 压敏电阻(MOV):在输入端并联压敏电阻,吸收浪涌能量;

  - 气体放电管(GDT):用于泄放大电流浪涌,保护后续电路。

3. 多级保护设计:采用多级保护电路,例如:第一级使用GDT或MOV进行粗保护,第二级使用共模电感抑制高频噪声,第三级使用TVS二极管进行精细保护。这种设计可以分散浪涌能量,减少对单个器件的冲击。

4. 优化电路布局:将共模电感尽量靠近输入端,以减少浪涌对后续电路的影响。确保共模电感的接地良好,以提供有效的共模噪声泄放路径。

共模电感搭配过压保护器件抑制共模浪涌方案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共模浪涌对共模电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磁芯饱和、绕组过热、绝缘击穿和性能下降等方面。因此除了电感本身的设计,也可以通过外部电路的协助来实现浪涌抑制的调整,该方案的探讨主要目的是削减共模感应电压,从而减少或规避电感本身绝缘击穿或者端子间的放电拉弧现象,从而保证共模浪涌的能量可靠抑制。

  
1.通过PCB加放电齿的方式,共模浪涌在共模电感两端感应高电压之后,利用绝缘击穿尖端放电的原理,实现了能量的泄放,防止因为共模过压导致的对后级电路的二次伤害。但是加放电齿长时间使用会出现氧化甚至碳化的情况,同时不能涂刷三防漆。

2. 共模电感并联压敏电阻MOV,该方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能量吸收能力强,有贴片与插件多种可选,但是压敏电阻本身的结电容较大,通常在几百pF以上,因此对于线路EMI设计会有影响,需要重点考虑。

3. 共模电感并联气体放电管GDT,气体放电管有贴片与插件可选,最大的优点就是结电容小,通常在1pF以下,对于EMI影响较小,同时具有高浪涌吸收能力。

4. 共模电感并联固体放电管SIDACtor,固体放电管最大优点就是半导体结构,响应速度快,同时不会有寿命衰减的限制,可靠性较高,该产品有贴片小尺寸DO-214AB封装,目前在OBC上已经广为认可,缺点就是结电容较大,在200-300pF左右,因此选用之后需要对EMI重点设计。

  
我们知道一般共模回路都会直接加压敏电阻与气体放电管串联接地,起到抑制共模浪涌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共模电压过高的情况可以考虑上述方案,或者因为高压绝缘检测的要求,气体放电管必须选择高压2500-3000V的时候,该方案适用。对于共模已经添加低压气体放电管对地,高压绝缘检测的时候通过松开气体放电管与地端连接的螺丝方式,那么无需考虑该方案。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