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闻漫谈 | 美国新增关税、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NVIDIA公布Q1财报、对冲基金收购 TI 25亿美元股……5月芯闻漫谈

来源: 芯查查资讯 2024-06-11 09:09:38

  


首先介绍一下本文进行话题讨论的两位芯闻观察员:

两位嘉宾在芯查查直播 间讨论2024年5月重大芯闻事件,本文对于直播期间产生的新颖观点和有趣的 部分内容 进行整合,完整讨论还请移步 文末直播间哦 ~

 

直播话题速览:

| 美国新增对华电动车、芯片等品类关税

|  2023年度中国本土电子元器件分销商营收排名 
| 国家大基金第三期成立,注册资本3440亿

| NVIDIA公布Q1财报

| NVIDIA导致SK 海力士股价大涨,三星电子暴跌

| DDR3价格最高涨幅达20%
| 三星停止自动驾驶研究,研发人员转移至机器人领域

| 武汉新芯启动A股IPO辅导

|  梧升半导体被强制清算

|  对冲基金Elliott向TI投资25亿美元,敦促其提升自由现金流

 

美国新增对华电动车、芯片等品类关税

 

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包括电动车、芯片、医疗产品在内的一系列中国商品征收新的关税,此次新出台的对华关税预计将在未来3年内分阶段实施,涵盖了价值约18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表示,美国对电动汽车及其电池、计算机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大幅关税的部分措施将于8月1日生效。
 

主持人天权:

具体而言,从今年起,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四倍,即从25%到100%。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的进口税从25%提高到50%。对部分中国进口钢铁和铝征收的关税将增加三倍以上,从目前的7.5%提高到25%。从2025年开始,进口中国半导体的关税将从25%跃升至50%。同时,将首次对中国进口的医用针头和注射器以及大型船岸起重机征收关税;中国的橡胶医用手套、部分呼吸器和口罩也将被征收更高的关税。
 

对于动力电池来说,中国锂电池在全球的产品竞争力和成本优势较强,可通过海外建厂规避高关税。而储能电池此次获得了2年豁免期,2026 年开始加征关税,反映美国对于储能的紧迫性以及国内储能电池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势。此外,美国对天然石墨、永磁等材料加征关税的时间从 2026 年生效而非2024 年,也说明美国对相关材料的依赖度较强。
 

针对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模块),美国政府从今年起将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50%。事实上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进口壁垒一直存在,我国企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应对策略体系,当前国内企业对美供应电池组件产品,主要通过东南亚或美国本土产线进行生产后销售。2023 年中国对美出口光伏电池仅 2.61 亿美元,占行业出口0.51%。因此,本次税率调整对我国电池组件企业的影响较小。
 

汽车方面,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 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对美国占国内乘用车出口量 0.3%;今年Q1 新能源乘用车对美出口占国内乘用车出口量的 0.2%。本次加征关税未直接涉及汽车零部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程文智:

主持人刚刚提到中国对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并不大,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关税已经有25%,在美国的关税水平上来说不算低。从我们出口数据来看,25%的关税还是成功阻拦了中国电动汽车对美国的出口,现在一下子提高到100%,基本是希望把中国电动汽车从美国市场彻底赶出去。


看一下具体的数字,根据彭博社之前发布的数据,在2020年之前,就是疫情爆发之前,两国电动汽车的销售价格都是在往上走的,因为电动汽车本身配置越来越高,而且性能也越来越好。当时价格和性能是同步增长的。

美国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从疫情初期的5万多美元,现在已经稳稳站到6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从3.5万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2023年底已经跌到3万美元。所以到2023年底,美国电动汽车的售价是中国电动汽车平均售价的一倍。


可能美国电动汽车的配置和性能平均来说比中国电动汽车好一点,但是一个巨大的价差,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没有消费者能受得了价格便宜一半,但性能和可靠性基本接近的产品竞争。


再看中国出口贸易的情况,2024年1~4月份,中国对东盟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对拉丁美洲的同比增长了8%,可以想象现在的电动汽车在向拉丁美洲,尤其是向墨西哥转移。所以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在多大程度上,会把供应链转移到墨西哥,以及和中国现有电动汽车产能如何进行配合,组成完整的供应链,实际上大家都在看。


1~4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在下降,未来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等进一步加关税的话,数据会更加难看。


总的来看,美国希望挤压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光伏等产业链,从中国境内往海外转移,并且希望转移的目的地是美国境内,或者美国的友好国家。但这个转移的过程一定是不会那么顺利的,如果不能转移的话,那我的市场就要对你彻底关上大门。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应该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因为它的售价高,毛利高。对中国来说,这一点是尤其可贵的,中国现在的电动汽车,以及相关的其他产业,包括光伏和电池,实际上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类似于红海厮杀的状态,国内内卷太厉害了,一定要往外走,一方面能够让自己的产能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另外,对于海外市场来说,利润率更加丰厚。


当然,这个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也是在为拜登争取更多选民支持。 

  
麦满权:

美国政府增加关税这一行为早在奥巴马时期已经蠢蠢欲动,只是当时hold住了。提高关税不仅仅有关芯片、电动车、医疗,而是辐射美国全行业,因为大肆提高关税的代价最终还是由美国消费者埋单。


那么,提高关税真的有效吗?


上世纪中期美国大衰退,当时社会处于高通胀,是通过进口日、韩、中、东南亚等国低价的商品来制止继续通胀。如今美国又来到了高通胀、高利息、高负债的时候,他们主动放弃泄洪闸口,比较疯狂。


电动汽车方面,有个好玩的新闻是,关税消息一出,Elon Mask 立马跑出来声明“我没有要美国政府这么做啊”(笑),所以受影响的企业都没说什么,美国政府倒是急得跳脚。但我有一个疑问,美国公司在中国组装或者封装的产品,再出口到美国,还需要增加关税吗?


国家大基金第三期成立,注册资本3440亿

近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张新,注册资本3440亿元,经营范围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企业管理咨询。股东信息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9位股东共同持股。
 

主持人天权:

整体来看,国家大基金各期各有侧重。其中,一期聚焦制造领域,主攻下游各产业链龙头;二期聚焦半导体设备材料等上游领域,重点关注的设备包括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清洗设备等,材料方面涵盖大硅片、光刻胶、掩模版、电子特气等。三期应该重点围绕AI、先进工艺投资,IC投资概率较小。


其实前两期上下游产业链投的都差不多了,加上经济不好,地方财政也没钱,就剩北上广还在继续投入,把六大行拉过来兜底?大基金三期的投资协议在去年10月就和六大行签了,合计上千亿投资,银行的自有资金到底来自哪里?10年内实缴具体怎么安排?风险怎么把控?投资收益率是否有兜底?
 

程文智:

美国专门拨款500多亿美元,用于扩大国内芯片制造和研究。韩国在5月中旬宣布了190亿美元的税收激励措施,以促进其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因此,这次中国推出3440亿元的第三期大基金也不奇怪。这次募集的资金规模是目前最大的,比2014年第一期的1,387亿元,2019年第二期的2042亿元,加起来都还要多。


至于会投向哪里,到目前为止,三期还没有公布任何投资计划。不过我们可以猜想一下,由于前面两期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那些增强中国整体芯片制造能力的领域,这次应该会投入在那些推动尖端芯片制造技术领域,比如先进的高带宽存储芯片(HBM),先进的光刻机和光刻胶等产品。参与本期基金的地方政府也会偏向把钱投给本地企业,但这对国家利益并不是最大化。


其实,现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我国最终能够突破5nm以下先进制程的制造,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将 会迎来一个转折点。所以现在大家其实都在较劲,看到底谁能坚持到最后。
 

麦满权:

我相信有钱总好比过没钱,但半导体产业不是只有钱就可以迎刃而解,美国印那么多钞票也没真正解决问题,最关键是这钱要怎么分配、怎么投资。例如半导体产业链很长,可能之前专注在B端的企业,我们需要让钱从B到C,这样资金才能流转。
又比如,前两期投了一些公司,可能效益并不太好,经营状况岌岌可危,那第三期要不要“救”这些企业呢?这些公司成立有5年以上,肯定沉淀了有用的东西,可以整合起来,总好比直接“扔掉”。
 

NVIDIA公布Q1财报

5月22日,NVIDIA公布了截至2024年4月28日的2025财年第一财季财报。由于第一财季业绩及第二财季业绩指引均超出了分析师预期,叠加NVIDIA将其季度现金股息大幅提高150%,推动NVIDIA股价在当日盘后大涨6.06%,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股的大关,达到了1007美元/股。
 

主持人天权:

NV在周二再次疯涨,收盘于1140.59美元/股,市值在2.81亿美元。在上周公布财报时,NV同时宣布“1 拆 10”的拆股计划, 6 月 7 日(周五)休市后生效。拆股通常被市场视为看涨信号,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是微软,3.2万亿美元,如果NV继续疯涨,超过微软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家熟知的NV护城河一个是GPU,另一个是CUDA,但AI时代,NV的AI数据中心和AI云又走到行业前面,把AI基础设施和算力统统云化,让更多人以低成本使用云端AI资源。AI数据中心使用了NVLink和InfiniBand这些超高速超低延时的网络技术进行GPU之间的互连,生产出训练好的大模型,减轻科技公司从他搭建自己AI基础设施的繁琐工作,实现AI训练外包,但这种定制化网络成本太高,不是适合所有人;AI云则偏向模型微调、中小型模型训练以及各种推理场景。NV 面向AI计算的Spectrum-X以太网让AI训练既保证了性能,也价格低了成本。

 

程文智:

NVIDIA新财季的数据确实很亮眼,销售额增加了快两倍,达到了260亿美元,创新历史新高,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20亿美元提升至148.8亿美元。如今大型科技公司和AI初创企业都争相购买NVIDIA的芯片,导致芯片供不应求,有公司高管预计,今年一整年可能都是这种情形,甚至明年也是。


今年到目前为止,微软(Microsoft)和亚马逊(Amazon)在全球AI相关项目和数据中心项目上的投资加起来已超过400亿美元。有机构统计大型科技公司今年在AI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将会超过1,000亿美元,且支出将随着需求的增长而继续增加,但收入资本仅在30亿美元左右。

 

麦满权:

NV会不会超过微软,这不是问题重点,而是会不会第二个NV出来。 我不能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家独大,微软有Google,那NV的对手是谁呢?OpenAI吗,或者其他公司?我很期待看到这家公司出现。


NV不是一家卖芯片的公司,而是一家卖系统的公司,但这也是NV要小心的。GPU可以卖给的公司非常多,但NV卖系统其实是在小心侵蚀客户的主营市场。


此外,AI行业目前还在寻找商业模式,C端很难收到费用,B端中NV自己最先赚到钱,其次微软,通过B端去收取C端的费用(Copilot)。

 

对冲基金Elliott向TI投资25亿美元,敦促其提升自由现金流

对冲基金Elliott已向TI投资逾25亿美元,以推动TI提高自由现金流,并敦促该公司不要采用现有的死板资本支出计划。这些担忧源于德州仪器有意为之的战略转型,该公司2022年计划从 2023 年到 2026 年将资本支出提高到每年 50 亿美元的高水平,使资本支出从过去十年资本支出约占收入 5%的水平提高到占收入 23%的水平,现金流从2022年每股6.4美元减少至今年每股1.8美元。


【关联芯闻- 安森美股票被评为卖出
由于高利率和长期收入增长预测的下调,安森美半导体公司在第一季度的财务表现再次恶化。该公司的收入同比下降了近5%,仅有电源解决方案集团(Power Solutions Group)表现出增长。
安森美半导体的股票目前被高估了约24%,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出现积极的催化剂,因此给予“卖出”的评级。
 

主持人天权:

根据2022年设定的生产目标,产量将比收入预期所需要的高出50%,问题在于,该计划实施以来,德州仪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没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预期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其产能建设的固定规模和速度是否合适。
今年以来,德州仪器的股价一直落后于费城证券交易所半导体指数的涨势。我的疑惑是,这么大的一家跨国企业,这么多行业精英,难道就看不出这些问题吗?为什么执意要投入和市场行情不相符的资本支出?

 

程文智:

从2022年开始,TI在12寸晶圆厂方面投入巨大,2022年5月份,在德克萨斯州谢尔曼,总投资达300亿美元的全新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基地正式破土动工,计划建造4座工厂以满足长期的市场需求,首座工厂预计2025年开始投产。2023年11月,在美国犹他州Lehi,投资110亿美元的第二座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厂破土动工,该工厂紧邻TI位于该地区的现有12英寸晶圆制造厂LFAB,建成后,这两个工厂将合为一个晶圆厂进行运营,预计2026年投产。可以看出,TI的自由现金流一直在减少。


除此之外,TI 12英寸晶圆制造厂阵营还有德州达拉斯(Dallas)DMOS6;德州理查森(Richardson)的RFAB1和RFAB2;以及犹他州李海(Lehi)的LFAB。


虽然是模拟第一大厂,但市场行情不太景气的时候,产品也不一定好卖。从去年开始,TI在中国就采用了激进的市场策略,跟国产芯片厂商打价格战,但从财报表现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好转,库存持续攀升,营收和毛利率持续下跌。
 

麦满权:

去年7月我写了篇文章,当时发现已经有些不对劲,TI的库存、产能、基本投资不符合常理。大型公司每个部门都有单独的KPI,比如工厂的KPI是产量,总不能建了厂但产能是0,所以大量扩产只能导致工厂只能不断投产,把生产出来的货推给销售卖,销售反过来又说市场不好、行情不好、客户不需要等等,两边推来推去导致库存越堆越高。整体DAO市场压力还是很大,多多少少也会把压力传回国内。


整个半导体市场可以分成三类,CPU、GPU、MCU、FPGA等这类微处理器算一类,以及存储和DAO。第一类我们目前还要看老美的脸色,存储开始各玩各,DAO目前竞争非常激烈,终端客户有非常多的选择可挑,所以做DAO的朋友们很辛苦。



更多相关话题讨论尽在直播间, 点击此处即可观看 !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