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5 月 17 日消息,Facebook 母公司 Meta 全球事务总裁尼克・克莱格 (Nick Clegg) 在华盛顿举行的“未来工作峰会”上发表讲话,称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可以在岗前培训和职业教育中发挥“变革性”作用。
Meta 自身正在将元宇宙技术作为一种帮助培训员工的工具,以此来重振公众对元宇宙的兴趣。
尽管人们对元宇宙的热情正在消退,Meta 并没有放弃关于元宇宙的愿景。

元宇宙的发家史
元宇宙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Neal Stephenson在他的科幻小说《Snow Crash》中提出了“metaverse”和“化身”这两个概念。在小说中,人类通过VR设备与虚拟人共同生活在一个虚拟空间中。
此后,元宇宙的概念开始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早期的虚拟现实系统和多人游戏,如《Second Life》和《MicroWorld》。
到了21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2003年,《Second Life》成为了第一个现象级的虚拟世界,吸引了大量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关注。此后,元宇宙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虚拟世界,拥有更强的虚拟经济和社交系统。
科幻电影《头号玩家》也正是通过元宇宙概念,构建出了一个存在于现实生活以外的理想城市,在这里你有全新的身份和全新的设置,而这一切都是自我意识可选择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已。
但同时如果你想拥有更丰富的体验,那额外设备就不可少。
元宇宙的发展迅猛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更多的虚拟现实系统和多人游戏,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元宇宙而设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例如,VR头盔、手套、控制器等。
而这类设备,往往都价值不菲。
面对这项必选项多选题,大多数用户都是一摸兜:“不好意思,只能打半个√”
说白了,元宇宙是有门槛的。
这也导致由ChatGPT引爆的人工智能潮流当下,元宇宙却被忽略在角落画圈圈。
灯红酒绿的城市固然好,可如果你不能切身参与,只能眼巴巴透过屏幕看着,那体验感也会直线下降。
元宇宙主打的是一个全新的“平行世界”概念,但正因为它所形成了一个独立世界,不可避免的就有了孤岛效应。
“与世隔绝”,怎么引人入胜呢?
好比一艘豪华游轮,里面有你所需的所有用品和产品,而你要登船,就需要有船票。
你必须要借助工具,才能抵达。
当然,以上都是元宇宙大众化所带来的一些普通受众所面临的选择。
氪金用户可直接忽略。
“元宇宙始于游戏,但绝不止于此。”
生成式AI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会
ChatGPT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则与元宇宙不一样,它打造了一个虚拟身份。
像一个智能管家一样,它不需要实体不需要落地,在你需要的时候只需连上互联网即可满足你的好奇心。
就好比原本一天的人工只能生产100张船票,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提供电子船票,还有电子管家实时解决你的疑问,这不省事儿多了。
门槛,就降下来了。
同为Web3.0的产物,正因应用场景的不同,元宇宙它具有更强的虚拟经济和社交系统,可以让人们在其中进行各种虚拟活动,如社交、娱乐、购物、工作等。元宇宙还可以提供更具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彻底改变教育、医疗保健和商业等行业。
有专家认为,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理念和概念,它需要整合不同的新技术,如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强调虚实相融。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这种可能性,将加速元宇宙整体产业的落地。
在元宇宙里,你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是参与者,也是创造家。

据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元宇宙产业专委会预测,中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目前产值300亿元左右,主要体现在游戏娱乐、VR和AR硬件等方面。未来五年,可突破2000亿元。
这看上去庞大的金额数据,实际也只是元宇宙构建萌芽的小小部分。
产值的不断攀升并不代表产业链的发展是畅通无阻的。
首先在技术层面,用户体验不好已经不是一次提及,也反映了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核心技术要点尚未成熟,而就像前文也提及,硬件设备的成本也并不便宜。
作为元宇宙的元老级开拓者, Meta 旗下生产 Quest 头戴设备和 Horizon Worlds 虚拟现实平台的元宇宙业务部门 Reality Lab 也在裁员,但克莱格的措辞仍很乐观。克莱格说,“大约需要 10 到 15 年的时间,这项技术才能足够成熟、让用户负担得起,并在社会上真正普及。”
元宇宙世界内的交互方式比现实世界复杂得多,不是人人都能充分驾驭。
当下 ,生成式人工智能火爆全网,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吸引了科技界的兴趣,催生了新的创业公司。这熟悉的循环,正像极了当年大火的币圈。
克莱格认为,不断变化的宣传周期有助于公司实现元宇宙领域的目标,而不是取代它们。
“我们可以两者兼顾。这不是一种权衡。”
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像是一把开启元宇宙大门的钥匙。
如果没有生成式人工智能,人们就无法享受到未来元宇宙的乐趣。
它的出现,恰到好处。
他举例说,可以通过简单的口头提示缩短构建虚拟世界的时间。
人工智能领域掀起的热潮也重新引发人们对自己工作可能会被取代的担忧。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单是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科技行业裁员总人数已经比 2022 年全年裁员规模还多出 5%。按照这样的节奏,2022 年科技行业的裁员规模将会超过之前最糟糕的纪录,也就是2001 年。
当时,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不计其数的大量科技从业者失业。
美国人力资源在线软件服务公司 Beamery 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苏尔坦・桑多夫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没有必要完全被认为“狼来了”,因为这些工具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工作效率。据悉,Beamery 公司也根据语言模型开发了行业内 GPT 工具,被称为“TalentGPT”也就是人才 GPT。
既然打不过,为何不加入?
而对与 Meta 来说,这些担忧也是机会。
能让公司将元宇宙技术定位为一种让更多人就业的方式,而不是取代他们,一是引入科技血液,二来这是否也可以解决ChatGPT所引发的科技界裁员危机呢?有待持续跟进。
且本次克莱格的发言中也透露,Meta 已经就如何监管元宇宙进行了“多次对话”,并欢迎设立监管框架。

或许在未来,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边界将打通,每个人都将拥有个人的人工智能。
“嘿,初次见面,这是我的身份代码,了解一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