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电子产业链,竞逐世界工厂的越南印度

来源: 芯闻路1号 作者:北极星 2023-03-15 00:00:00

  1990年~2020年,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速为7.72%。2014年赶上中国(7.4%),2015年首次超过中国(7.6% vs. 6.9%)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经济体。近年来经济总量一直在全球5、6、7位波动。2019年以2.85万亿美元超过法国和英国,上升至美、中、日、德之后的世界第五。广袤的市场腹地、趋于完善的电子产业链、发达的软件信息产业、与欧美接轨的语言能力,都让印度初步具备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资质,是再现中国发展奇迹的有力竞争者。

  与此同时,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东南亚的另一个国家越南曾以防疫“优等生”而著称,取得了2.91%的经济增速,超越中国(2.3%),位居世界第二,冠绝亚洲和所有发展中经济体。除了已经在越南有所布局的三星、英特尔、LG等国际品牌之外,例如立讯精密、温斯顿、和硕、歌尔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疫情后到越南布局,准备将越南打造成重要生产基地。

  一时间,全球产业链发展格局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电子产业链从中国外迁,越南印度竞逐世界工厂成为肉眼可见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产业人士如何看待?未来全球电子产业链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芯闻路1号特此邀请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付伟,他对于这个话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下一个世界工厂,印度or越南?

  芯闻路1号:据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统计,印度与越南分别有约200家和150家电子企业的工厂,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此外更多配套的小微企业也在当地生根落地?有言论表示,印度和越南会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工厂,对此您怎么看?在印度和越南之间,您更看好哪一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会成为世界工厂是否是夸大的言论,还是确有此种可能?

  付伟博士: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转移一直在发生。过去几年,不仅仅是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地吸引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和产业链转移,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通过补贴等措施吸引制造业投资和产业链本地化。这之间最大的差异性在于发达国家重点关注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本地化,比如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扩大制造业规模。

  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更多的是从规模角度看印度、越南会否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工厂。这种可能性存在,一方面产业资本始终在需求综合成本更低的区域,印度和越南在综合成本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制造业升级带来的产业链外溢等,为印度和越南这两个亚洲国家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机会。此外,从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强劲的劳动力供给、较低的土地成本、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必要的改革措施是成为世界工厂的必要条件,而印度和越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大部分条件。

  但是,可能性并不代表必然性,印度和越南现有的产业规模离世界工厂还有一定距离。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有超过3万家企业和超过18万亿元的资产规模,印度和越南在企业数量和资产规模上与我国的差距还非常大。同时,印度、越南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还有很多不足,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包括物流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其本身的市场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对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当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生产线的规模化部署,都是影响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部署和供应链转移的关键因子。

供应链外迁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芯闻路1号:数据显示,自1970年代起,在低成本驱动下,全球电子制造业以欧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的路线不断迁移,您认为整体而言,电子信息制造业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疫情、贸易冲突是否是近期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印度和越南承接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转移具备有什么样的优势,又有哪样的发展弊端?

  付伟博士:前一段时间我国发布了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文件,大的背景实际上是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这些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创造了巨量的市场需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规模总量应该会持续提升,特别是一些非智能产品也在不断智能化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的转型升级。电子信息制造业未来必然处于不断转移,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其转移迁移的步伐不会结束,历史上德国、日本、韩国等并没有因为中低端制造业的转移而空心化或停滞不前,相反地为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技术增加了土地、人力、资本等资源供给。

  疫情和贸易冲突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到供给与需求端的“双重挤压”,加剧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外迁的趋势,但这一趋势早在疫情和贸易冲突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疫情和贸易冲突在这其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等是导致电子制造业大量迁出的主要原因,机电零部件装配加工贸易企业在迁出企业中占据一定比例。从根本上看,这种产业转移是当代国际分工机制下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溢出效应,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较低的土地价格、大量廉价劳动力、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是印度和越南承接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转移的主要优势,但是熟练工人、营商环境以及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着其承载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产业链转移。此外,在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后,印度和越南也同样面临着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中国曾经面临的问题。

产业链供应链的危与机

  芯闻路1号:在现今大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的供应链安全稳定极为重要,而另一方面,众多高科技产品由于产品周期长、技术壁垒高、验证周期长等特点,市场份额多由美日等国外厂商占据,您怎样看待这一方面的问题?能否结合您的业务谈谈,我国电子行业现今是否已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在哪些环节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的外迁会对中国电子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付伟博士:高科技产品市场份额多由美日等国外厂商占据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在很多终端产品上,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在一些核心元器件,关键环节、核心装备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受制于人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演变为对我科技封锁后,“卡脖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特别是在芯片制造、软件工具、基础软件等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部分企业外迁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历程,不会对产业核心竞争力造成影响,也无需对此感到恐慌,但是要谨防关键环节和全产业链整体性的过早过快退出中国市场。此外,由于我国地缘辽阔,不同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讲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当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这也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安全、对保障就业市场稳定更为有利。

 芯闻路1号: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提出要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等。质量再次成为一个高频词。在您看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如何实现高质发展?(可以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创新生态等方面回答)。 此外,对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外部环境可以提供哪些支持与援助?

  付伟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其中很重要的是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对于政府可营造的外部环境而言,越是到了技术前沿,技术演进的分岔越多,政府就越容易受限于信息的局限性,无法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政府应当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此外,在产业创新生态链的建设方面,在某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后,受限于垄断市场势力、产业链配套、人才使用习惯等问题,国产替代会有一个滞后期,此时需要政府或产业组织外力介入加速这些方面的革新,以破除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惯性、阻碍。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