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电视日”,电视作为打开“视界”的重要媒介,我们就来聊聊跟电视密切相关的“画质”那些事。 
 
从1925年现代电视机雏形的诞生到如今4K网络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已经处在了“元媒介”的地位。随着5G技术的问世,视频化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传统的电视、电影还是手机短视频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影像产出,大众也对影像的拍摄设备和播出画质的要求愈发严格。
回想近百年的影像发展,分辨率从 VCD 的352 * 240 到家用电视支持 4K 甚至 8K,哪些因素会影响画质效果呢?越发清晰的画质又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般情况下,视频的参数从分辨率、帧率、动态范围、色域和位深这几个维度对画质产生影响,这也是如今影像发展中技术突破的主要维度。
  影像作为极具娱乐性的媒介,令人着迷的正是观看影像时的沉浸体验。跌宕起伏的情节,气势磅礴的真实感,喜怒哀乐尽显的情绪张力和细腻表达,观众仿佛通过眼前的屏幕进入更广大的世界,与之共情。由此,对画质的高要求也便成为了趋势。更高的画质,除了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信噪比、更高的帧率,还意味着更高的动态范围和更真实的色彩还原。
 
  从SDR到HDR,眼前世界如何越来越清晰
 
说到画质,大多数电视、显示器、投影仪一直在使用的视频标准都是SDR(Standard Dynamic Range,标准动态范围)。但是,SDR 却无法呈现出真实世界的亮度。比如,在真实世界中,我们无法直视的烈日、无比绚烂的灯光,但在拍摄成视频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对着屏幕“张目对日”。
在追求还原真实世界的影像探索路上,便由此诞生了 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我们先简单感受一下 SDR 与 HDR 在视觉上的不同。
与传统的 SDR 视频相比,HDR 视频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广泛的色彩范围和位深,视频呈现结果具有更丰富的细节,更宽广的色域和更自然的色彩过渡,能够更准确地还原真实世界的亮度和色彩。
全面普及!成为宣传卖点的HDR
由于影像设备发展的多样化和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观众不再只是观众,同时也是视频的内容生产者,对画面中情绪表达、细节展现、真实还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HDR 格式便从商业广告宣传片、电影等,逐步向电视、手机、短视频APP等领域渗透,这是一个以终端设备为导向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商家以支持 HDR、HDR10+ 等为宣传卖点,各类视频网站也针对部分设备上线了 HDR 模式,其中吸引我们选择 HDR 视频的原因往往是亮度足够高、色域广、还有最多可显示 10.7 亿种颜色等亮点。
  
 
AI助力,更还原真实的HDR画面
目前,虽然 HDR 显示设备越来越普遍,但大多数可获得的视频资源仍然是 SDR 格式,能直接录制 HDR 视频的设备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SDR 转 HDR 技术应运而生。不过,视频从 SDR 转换到 HDR 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明暗场景转化、色彩保真、控制噪声和失真等。市面上常见的 SDR 转 HDR 技术多使用传统统计方法和直接映射法,无法真正理解画面的内容,一支蜡烛、一盏灯、太阳都可能以相同的亮度显示。
旷视研究院通过AI技术,在理解场景信息的基础上,将画面中的物体尽可能恢复到它本来的亮度,实现与接近真实观感的色调映射与高光恢复,同时融合多帧特征信息来加强细节,准确还原多彩明亮的世界。同时该算法可以自适应多场景变化,无论是“华灯辉煌”还是“夜阑人静”,AI 都可以帮助用户准确生动地记录下身边美丽的瞬间。
  
影像化时代,高质量沉浸式的影像体验已成为趋势,未来,在AI技术的加持下,观众可以通过屏幕感受到更强现场感和更高感染力的视觉效果,让视频体验更加清晰、流畅、好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