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代工大厂仁宝近期宣布退出苹果供应链,被网友一顿夸“硬气”,认为这是中企把苹果“踢出局”了。
我觉得大家还是先别嗨。先不说谁踢谁,我们要看到,这背后映射的是苹果在供应链上的去国产化,尤其是在苹果已经把整个Ipad生产线全部转移到越南的情况下,处于苹果供应链的中企要做好准备了。
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不得不感慨一下那些与苹果捆绑在一起的中国企业,就是我们常说的“果链企业”。
在苹果的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了半壁江山。苹果供应商200强中,有150多家工厂都是建在中国,差不多90%的苹果产品都出自中国工厂。
这不是好事儿吗?有什么感慨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果链企业,地位可以用卑微来形容。
一般来说,加入苹果供应链有两种出路,一个是利用苹果供应商的招牌,为自己拓展客源,给自己发展铺路。
另一个就是把苹果当作唯一的大客户,只专心做好苹果的供应商,毕竟苹果订单量大,足够养活企业了。
遗憾的是,很多中企都是第二种类型。遗憾是因为,第二种方式有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供应商企业无法形成核心的竞争力,选择权都在苹果一方,企业没有议价权,只能是跟在苹果后面喝点汤,甚至有时候连汤都喝不上。
例如为苹果提供玻璃面板的蓝思科技,在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亏了4.11亿元,毛利率只有11.24%。
还有给苹果提供MacBook金属机壳、iPad外置键盘的长盈精密,2021年亏损6亿元,毛利率只有14.45%。
既然利润这么微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想成为苹果的供应商?
因为那可是苹果啊,谁都无法忽视苹果的大笔订单带来的诱惑,以及苹果供应链这个闪亮的标签。但一旦成为果链企业,就相当于被种了生死符,企业的命运就完全捏在苹果手里。利润低还不算啥,关键是随时会被抛弃。
苹果的整个供应链最终决定权都掌控在自己手里,你想抬价?那苹果就可以随时替换掉你。想给苹果做代工的大有人在。
例如,当初苹果不想看到OLED供应商三星一家独大,就看上了京东方来制衡。
更惨的是直接被踢出局,例如欧菲光,2021年被踢出果链后,当年的净利润大降341.33%。
没有话语权、没有主动权,就随时可能被取代。
更让人不安的是,苹果在有计划的把供应链移出中国,这对我们果链企业可不是好消息。
这个时候,仁宝主动退出苹果供应链,也未必不是看清了事实。
但仁宝主动退出,也是自身积攒了足够实力,经过几十年发展,仁宝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之一,客户还有戴尔、惠普这样的电脑巨头,不再需要靠替苹果代工来凸显自己的实力。
那其他果链企业呢?能够承担被苹果踢出局的后果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