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间,比亚迪宣布全系列涨价,纯电动产品涨幅较大,多为5000-6000元。
此前5天,特斯拉两次宣布涨价,涨价幅度从1万至3万元不等。
此外,蔚来、小鹏、广汽埃安、欧拉、大众、零跑等品牌新能源车型均宣布涨价,除了长安、AITO等少数品牌外,本次涨价几乎囊括了市场所有主流新能源车型。
这次涨价背后有哪些原因,又会对汽车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原料成倍上涨 芯片囤货炒货
多家汽车企业相关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原材料价格上涨”。
一家知名车企采购部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要材料锂,从今年2月底开始平均价格已经暴涨到48万元/吨,比去年末足足涨了一倍。
此外,同样作为三元锂电池重要材料的镍,价格同期上涨幅度也超过50%;钴价从30万元/吨涨到56.67万元/吨;铝价上涨30%……这些原材料上涨传导到下游,导致单车成本上涨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市汽车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学勤表示,目前几乎所有厂商都处于承压状态。此外,国家电动汽车补贴退坡也是此轮涨价背后的动因之一。
据了解,2022年国内相关补贴政策为:续航里程300-400公里(含3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0.91万元,续航大于400公里的补贴1.26万元。与2021相比,补贴额度下调了三成。此前,大众汽车、蔚来、小鹏直接以补贴退坡为由宣布涨价。
除了原材料和补贴,本次涨价与芯片供应也有很大关系。
“以前采购一块芯片十几元,现在要上千元,还要看人家脸色。”一家整车企业分管供应链的副总抱怨道,去年开始车规级芯片全球产能出现不足,一些的中间商还乘机囤货炒货,客观上影响到整车制造。在此背景下,一些车企将涨价作为缓解产能限制的过渡性策略。
油价上涨让新能源汽车受追捧
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去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在财政补贴下逐渐培育而成。这也造成一个市场的客观预期:虽然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高于同级别燃油车,但两者价格仍长期处于同一水平。如果新能源汽车涨价,消费者不卖账,结果会异常“尴尬”,就如同两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下降。
但如今形势正在发生改变——今年以来,随着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涨价,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却不降反升。
“价格除了受成本影响,更被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行业观察人士曲云超表示,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6.5万辆,同比增长1.5倍。进入3月,主要车企新能源产品销量仍然持续走高,这说明市场价格预期与前几年相比有了重大变化。这背后,既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建立了更强的认同,也反映了近期油价上涨带来的焦虑。
3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近期国际油价大幅震荡上涨,分析人士预计,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此次上涨幅度或在800元/吨,将创下2013年新版定价机制出台以来最大上调幅度。
“买辆电动车,就不会再为油价波动焦心了。”市民云帆这几天正准备买一辆电动汽车。对于本轮涨价,她觉得短期之内价格也许难以回调。“我身边好几位朋友都换电动车了,早买早用嘛。”
陈学勤认为,油价的持续剧烈波动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创造了客观利好,如果行业和地方能够把握机遇,加大配套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广应用效果。
拿出高端产品让消费者“觉得值”
众多业内人士均认为,此轮价格上涨呈现极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当上游原材料成本回复到正常区间,产能限制得到缓解,新能源汽车整体价格也有望回调。
“更准确地说,到时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将更多由市场内部的竞争来决定。”曲云超说,此次行业性调价提供了一个市场分化的契机,未来一些优质品牌和车型的价格,可能仍旧居高不下,而另一些则被迫再次陷入过去的价格战里,甚至最终被淘汰。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政策驱动转向以市场为主驱动。陈学勤指出,在过往的成本压力和产能限制等影响下,有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已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能否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与成本对应关系,将决定这些品牌的生死。
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价格可以高,但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值”。
“要避免低价竞争,就必须拿出高端产品。”长安汽车相关人士表示,长安首款混动产品UNI-K iDD已于3月10日正式上市,UNI-V iDD将在下半年推出。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合作的高端纯电动品牌阿维塔科技首款车型已完成冬季测试,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上市。
同时,小康股份旗下新能源品牌赛力斯AITO的首款新车型问界M5,已在上海、广州、杭州、重庆等多个城市同步启动交付。
陈学勤表示,除了推动产业迈向高端,重庆汽车行业要应对成本上涨和产能限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小康股份创始人、名誉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前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实现进口替代,已经成为国家产业重要战略方向,加快实现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时不我待。
张兴海强调,芯片产业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汽车芯片“断供”问题单纯利用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调节,接下来需要发动行业合力,政府也要积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