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公布,集成电路学科备受关注

来源: 芯闻路1号 作者:未来星蜥蜴姐 2022-02-23 00:00:00

  近日,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本轮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集成电路等。其中,“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建设学科仅有复旦大学入选,这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重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从公布的名单中看出,信息科技、电子信息类相关学科占有相当的比重。早在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印发文件将集成电路正式设为一级学科。据介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出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决定,就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时隔一年多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依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集成电路学科再次入选,而且是在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的高校复旦大学中设立,可见国家对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的重视程度。复旦大学于2014年获批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2015年成为国家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2018年牵头组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2019年承担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并率先试点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建设学科再次花落复旦,将更有利于聚集力量,实现产教融合,牵引集成电路技术源头创新,加速学科发展,促进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集成电路行业人才持续紧缺

  集成电路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国家战略,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然而我国的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十分紧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4.1万人,同比增长5.7%。从产业链各环节看,2020年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9.96万人、18.12万人和16.02万人。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尚存20多万人才缺口。有关专家表示,集成电路学科入选“双一流”,将使该学科的建设发展得到更多支持。

  近阶段,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众多集成电路大厂都在广泛招揽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以应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我国台湾地区最新人才调查显示,受到芯片荒影响,2021年第四季度当地半导体行业平均每月工作数达3.4万个,人才缺口创七年来新高,而且半导体行业求供比高于整体人才市场水平,想进入半导体行业的求职者,平均可分到3.7份工作,也就是一个人有近四个工作机会可以选,意味半导体行业求才若渴。

  一直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人才都存在市场缺口大、缺乏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等问题。例如,高校缺少针对性的专业学科,除了几所重点高校,几乎没有大学有集成电路学科,而集成电路的极致专业性,使得企业无人可用,一般的计算机等学科不具备相关能力。因此,芯片公司往往都会提前一年去大学抢人。

  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周生明曾表示,当前企业不缺钱,不缺市场,最缺的就是人才,半导体产业处于风口浪尖的状态下,从“产学研合作”到“产教融合”,人才是我国产业能够实现突破的最大因素。

 

未来人才发展建议

  据了解,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应届生毕业后进入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的占比并不高,更多毕业生流向了互联网、通信行业。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仅有13.77%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本行业从业。

  从供需端来看,企业难以招到有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输出较少。因此,企业要提前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比如与学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采取委托项目形式培养人才等,考虑长远的价值和意义。自2021年4月份以来,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成立集成电路学院,以加快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清华大学2021年4月份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将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瞄准“卡脖子”难题,培养国家急需的芯片人才;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也在去年7月份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

  此外,在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和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各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和知识产权方面也需要跟上。

  当前国内外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飞速发展,但国际环境对我国的遏制导致缺芯少魂、集电告急成为近两年的市场常态,因而实现芯片国产化,依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我国应对严峻形势的关键举措。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