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六年多的筹办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今日正式开幕。每年的体育赛事都是一次科技的翻新,本届冬奥会,国家相关系统上下尽锐出战, 人工智能、5G+8K直播、VR观赛、新能源车、智慧场馆、机器人等悉数亮相, 将为全世界打造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科技体育盛会,通过可视、可听的方式展示体育精神,传播新时代中国精神风貌和新型大国形象。
多领域创新科技实现奥运“碳中和”
本届冬奥会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绿色环保”。作为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后的首个世界级体育盛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承诺碳排放将全部中和,用实际行动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体现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更多“碳中和”相关资讯可在芯查查App中查看。
为此,北京冬奥会更重视发挥新科技实现“碳中和”的作用:在场馆筹建方面,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而且制定了更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场馆节能改造,打造冬奥低碳场馆;在交通方面,规模化应用清洁能源车辆,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构建冬奥低碳交通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建立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实现冬奥场馆100%绿电供应;在生态修复方面,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应用技术创新促进生态修复,为赛事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场馆建设上,绿色、低碳、节能理念贯穿于新建场馆的设计、规划、建设全过程。奥运会创新性地实现了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双轮驱动,大大减少了新建场馆所产生的碳排放。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研发并实施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可有效避免阳光对赛道的直射,降低场馆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作为实现“碳中和”关键领域的交通,奥运会应用了智能化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提升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围绕“氢能出行”,北京冬奥会开展制、储、运、加氢全供应链关键技术研发, 包括丰田Mirai、柯斯达氢擎、福田欧辉、红旗H5燃料电池冬奥服务用车等不同车型将在赛事中使用, 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5%,为历届冬奥会最高。北京冬奥会也将成为奥运史上首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赛事期间,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延庆工作人员为氢能源大巴车加注氢气 来源:新京报
北京冬奥会在场馆和设施建设过程中,还通过实施动植物、水体、大气、土壤等生态环保措施,对户外场馆和周边区域实施生态恢复,降低对赛区周边生态系统的扰动。
自主科技创新打造场馆设施
作为举办一场奥运盛会的重要基础条件,冬奥会场馆的设施建设备受瞩目。中国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组建中国首支混凝土喷射“铁军”,自主建成了高精度赛道,此赛道是亚洲第三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唯一一个具备360度回旋弯的赛道,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核心赛区南区的南向山坡上,赛道落差121米,相当于40层楼高,主赛道总长度约1975米,设置16个弯道,其中第11弯道是回旋弯。赛道制冰采用氨制冷系统,全程覆盖木结构遮阳棚系统避免了阳光直射。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实景 图片来源:新华网
首都体育馆将举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重头比赛,在改造中注入诸多高科技元素,其制冰系统首次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冰技术,而场馆顶部采用悬挂超薄膜单元系统,搭配声光电全新投影技术,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呈现出“最美的冰”,让运动员犹如置身梦幻般的赛场,冬奥会后可为群众冰雪运动提供良好的氛围和视觉引导。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实现了最环保、最低碳冰。
国家速滑馆内景 图片来源:新华网
此外,还有很多“黑科技”将在冬奥会上亮相,比如高精度镜头精准“捕捉”运动员冰上轨迹、弯道瞬间加速、“飞扬”火炬、航空气象保障系统、激光测风雷达、室内多自由度模拟滑雪训练系统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黑科技”将为冬奥会增添更多色彩。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