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这四个字,在金融行业,似乎一直是一种常态。
过去是用资金撬动各行,现在是靠技术赋能万业。
没有褒贬,没有边界。
它或是一种跨界试水,亦或是一种降维攻击。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在另一片领域开天辟地。
近些年,以金融风控为主营业务的技术公司跨界到政务、医疗、交通等领域,已不再是新鲜事。
但业内人依旧有诸多不解:
为何跨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如何与老牌劲旅正面对抗?
怎样管理越来越多的行业事业部?
带着这些问题,雷锋网《AI金融评论》采访了多家头部风控AI公司,道出跨界背后的所思所想。
一问:为何涉足非金融赛道?
一投资人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风控AI企业拓展新领域,往往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助推融资和IPO:本质上与京东金融、360金融更名为“XX数科”类似,跳出单个行业的限制,把自己定义为数字科技公司,而非金融科技公司。更利于融资和IPO。
二是扩大业务营收额,这个很好理解。
三是降低经营风险,金融这个行业,由于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多变,随时都在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多拓个行业,多条路。
业内人士透露:“总体而言,风控AI公司入局的这些行业,定制化较重,平均客单价也相对较高。有些ToG的项目,一个单子顶多个金融项目。”
从头部风控AI公司同盾科技、冰鉴科技、邦盛科技入局的赛道可以发现:它们更多选择的是政务、军工、交通、医疗、安防等To G或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行业。
“当前AI四小龙60%以上的收入都是来自安防,其实就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而像手机、零售人脸识别等市场化的行业,纵使四小龙市场份额占有率不错,但实际上营收并不多。”
除此之外,这些领域,客户一旦采购了供应商的产品后,很少会更换新系统,因此客户稳定性,也远胜于市场化的行业。
“产品客单价高、客户稳定,公司的流水自然就稳了。”
冰鉴科技VP郭志攀也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冰鉴科技已经深耕金融领域多年,之所以拓展医疗、公安、政务三个新赛道,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市场对AI的需求越来越大,二是他们付费能力,也在逐年上涨。
逐渐把触角延伸至政企市场的同盾科技,其行业选择也瞄准了一些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领域。
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CTO张新波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他们所服务的这些行业中,客户对智能分析决策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同盾所服务的行业也从最初的互联网安全,延伸到金融科技、保险科技和政企的数字化转型等等。
另外,这些领域的需求本质是相通的。张新波认为,所有的商业甚至是政务,最终背后都需要一套分析和决策系统所支撑的智能辅助大脑。目前,智能分析决策在信用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等领域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同盾向这些领域拓展的技术逻辑。
张新波进一步表示:“在同盾的大数据联结与赋能解决架构体系中,目前已拥有多个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包括城市金融大脑系统、中小微金融服务平台、智慧电力解决方案、智慧公安解决方案、区域企业运营监测、智慧高速解决方案、广电及运营商内容安全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政务服务和企业监管等。”
与此同时,邦盛科技也正在向政务、轨道交通、军工反恐、物联网等领域拓展。
据邦盛科技介绍,其研发的流式大数据实时处理平台“流立方”,目前集群吞吐量少量节点即可达百万笔每秒,平均延时1毫秒。
这样的数据处理能力,在其他行业均可以落地。
二问:如何拓展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赛道?
多家企业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企业开拓新赛道会至少会遇到两只“拦路虎”:(1)是否有强大的行业关系网络;(2)是否有保障数据安全的能力。
“有时候,企业跟相关部门的关系有多好,拿到的单子可能就有多大。”某IT公司项目负责人一语道破了市场的局部现状。
冰鉴科技VP郭志攀也谈到:“冰鉴科技拓新赛道,需要与该行业的资深人士搭建起强大的关系网络,这是最困难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冰鉴科技等企业通常以子公司所在城市作为试点,与当地政府开展合作,利用AI技术解决政府社会治理中的棘手问题,后期再将这些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以此解决关系先行的难题。
除了行业关系情况,数据安全也是拓新赛道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尤其是政务相关的数据,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且涉及到的数据非常庞大且多元。
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同盾推出了“知识联邦平台”,保证数据“可用但不可见”,实现数据价值的挖掘和知识的流通。基于知识联邦技术,同盾做数据流通的连接器,让数据智能助力客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