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鄞州区柔性 AMOLED 项目又传来了 400 亿元总投资的消息,重新引起业界对国内柔性 AMOLED 面板投资热潮的关注。

 

8 月 8 日,宁波鄞州区与曼格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正式协议,后者将承接在鄞州区总投资 400 亿元的柔性 AMOLED 显示屏项目。该项目不仅成为鄞州区历史上总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还成为目前国内第二大柔性 AMOLED 投资项目。

 

国内最大的柔性 AMOLED 投资项目是京东方成都第 6 代 LTPS/AMOLED 生产线项目。该生产线早在去年上半年已经公布,一期项目投资额为 220 亿元。今年 2 月底在 6 代线上继续加码,增加投资 245 亿元建设二期项目。

 

尽管京东方公告并没有明确指出生产柔性 AMOLED 显示屏,只是称生产 AMOLED 显示产品,主攻中小尺寸高端显示市场,但是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一直对外宣称,在成都建设的第 6 代 AMOLED 生产线主要产品为中小尺寸的柔性可弯折 AMOLED 面板。

 

在第 6 代 LTPS/AMOLED 生产线项目投资上,天马比京东方更为谨慎。去年天马公布拟 120 亿元投建武汉第 6 代生产线时,并不是 LTPS/AMOLED,而是 LTPS LCD。奥维云网大资料产业链研究中心分析师王晓宇向记者透露,武汉天马第 6 代生产线规划本来就是针对 LTPS/AMOLED,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先对外公布为 LTPS LCD。

 

今年 5 月天马开始改口,发布公告称,武汉天马第 6 代 LTPS 显示器面板生产线项目进展顺利,将对其后段生产线的部分设备进行优化,改为以 LTPS 为驱动基板的 AMOLED 生产线。

 

继天马发布公告一个多月后,国内又有一家上市公司巨额投资 AMOLED 项目。华夏幸福 6 月 28 日公告称,其下属两家公司拟分别于河北省固安县和霸州市投资建设第 6 代 AMOLED 面板生产线、OLED 显示模组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和知识产权等由国显光电提供,项目总投资约 360 亿元。据悉,国显光电已启动昆山 5.5 代 AMOLED 量产线的二期项目,2017 年将投产,其中部分产能将用于生产柔性 AMOLED 产品。

 

TCL 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在 AMOLED 方面也有所行动,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透露,华星光电第二条 8.5 代线未来将会扩充 AMOLED 的产品,其武汉的 6 代 LTPS 生产线后续也将导入 AMOLED 生产。天马此前发布公告称,将以 3400 万元受让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全资设立的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34%的股权。

 

此外,鸿海已经成功收购夏普,鸿海联合夏普将投资 2000 亿日元研发 OLED 面板,计划 2018 年上半年开始批量生产 OLED 面板。和辉光电、信利也在积极筹建新的第 6 代 AMOLED 生产线项目,甚至连没有 AMOLED 面板产线经验的柔宇科技也在争取柔性 AMOLED 面板的相关投资。

 

柔性 AMOLED 市场前景可期

为何今年国内面板厂商掀起柔性 AMOLED 面板投资潮?

 

一方面是因为柔性 AMOLED 面板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值得巨资投入。IHS 公司“柔性显示器技术与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未来几年,柔性显示器的最大宗应用将是个人电子产品。这些产品将以智能手机为主,2020 年出货量将增至 3.51 亿个。预计 2020 年柔性显示器的全球出货量将增至 7.92 亿个,而 2013 年只有 320 万个。同期整体营业收入将从 10 万美元剧增到 413 亿美元。IHS 公司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OLED 每年都将是领先的柔性显示技术,2020 年将占出货量的 64%。

 

另一方面是因为柔性 AMOLED 面板离市场化越来越近。中小尺寸 AMOLED 面板,特别是作为柔性显示面板最为初级的产品形态的曲面屏大受市场欢迎。三星 2016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三星营业利润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智能手机业务,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 42%,达到 3.9 万亿韩元,创下自 2014 年第二财季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三星目前在售的 Galaxy S7 系列产品较此前旗舰机型更受大家欢迎。这也带动了柔性 AMOLED 面板概念的火热。

 

现在手机厂商无论用液晶屏,还是用 AMOLED 屏,在形态上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而柔性就不一样,可发挥的空间更大。三星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示范,并不断突破,明年三星有可能推出折叠式手机。更为重要的是,苹果手机也将采用柔性 AMOLED 面板,未来柔性 AMOLED 面板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三星垄断柔性 AMOLED 面板市场,而且供不应求。明年如果苹果跟进之后,三星和苹果将占据三星大部分柔性 AMOLED 面板的产能,国内手机厂商能拿到三星柔性 AMOLED 面板的机率很小,如果国内面板厂商的柔性 AMOLED 面板能够快速量产,就有机会赢得国内手机大厂的青睐。

 

今年国内手机厂商 vivo 已经尝试推出双曲面屏手机,小米和魅族的双曲面屏新机近来也开始频繁曝光,国内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试图尝试柔性屏手机,但是苦于没有柔性 AMOLED 面板的货源。

 

国内的面板厂商看到柔性 AMOLED 面板难得的历史机遇,争先恐后地投资建厂,谁都想抢先拿到这波市场红利。国显光电常务副总裁张德强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现在我们进行的 5.5 代 AMOLED 量产线正在进行扩充产能,部分产能将会是生产柔性 AMOLED 显示屏的,今年下半年设备陆续就会到位,预计明年能批量生产柔性 AMOLED 产品。

 

张宇近日也表示,针对可挠曲式面板生产的京东方成都第 6 代 AMOLED 生产线,预计在 2017 年投产,之后相关针对可挠曲式面板的产品和应用将很快问世。天马微电子集团副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曾章和告诉记者,天马最初以生产玻璃 OLED 为主,生产线采用的是兼容设计,未来将切换到柔性 AMOLED,计划 3 年将产品推向市场。

 

虽然未来两三年内这些面板厂商都可能量产柔性 AMOLED 面板,但是柔性 AMOLED 面板面临 TFT 背板技术选择、柔性衬底、OLED 阻水氧封装以及应力管控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将限制柔性 AMOLED 面板良品率以及规格的提升。良品率过低不利于大规模量产,就像现在国内硬屏 AMOLED 面板一样,虽然有的厂商已经公布量产了,但是由于良品率不足,满足不了国内手机厂商大量的需求。为了降低风险,国内一线手机厂商目前只能采用三星的 AMOLED 面板。

 

慎重投资柔性 AMOLED

对于柔性 AMOLED 面板来说,技术是十分关键的。但光有技术还不足以支撑量产线的运作,还需要相应的产线人才、产线管理经验以及技术积累等,所以目前大部分承接柔性 AMOLED 项目的厂商此前都有 LTPS 技术和硬屏 AMOLED 面板的经验。

 

据一位宁波项目评审专家透露,宁波鄞州区柔性 AMOLED 显示屏项目技术负责人来自我国台湾莱宝公司,投资人来自新加坡,该项目此前在宁波另一个区经过业内专家组评审过,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没有明确给出技术团队、技术路线、第一批产品涉及的相关指标以及设备的采购、产能。当时评审专家组给出的建议大概是柔性 AMOLED 显示屏项目虽好,但是要慎重,项目涉及的相关材料还不足,需要补充。

 

当初河南激蓝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信阳 OLED 项目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投资总额太少,100 亿元难以支撑 OLED 项目;其次,信阳 OLED 项目最终没能落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产业经验的核心技术团队。所以信阳 OLED 项目现在已经处于搁置状态。业内人士指出,AMOLED 显示屏项目不像光伏项目一样,只要有一个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就能把产业管理起来,AMOLED 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一个有经验的团队,AMOLED 项目要落成很难。所以在各项指标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强行上马 OLED 项目,只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近日,记者在百度百家上还关注到一篇分析国内 OLED 技术现状的文章。该文章指出,国内传统显示企业基本是跟随柔宇或三星,缺乏核心的创新技术,更多的可能还是在捕风捉影。该篇文章明显是在误导门外汉,一家没有产线、仅有实验室经验的创业公司怎么能和三星公司相提并论呢?而且国内京东方、天马、友达、和辉光电、国显光电和信利不仅有相关的 OLED 产线,还推出过柔性 AMOLED 样品,其中京东方鄂尔多斯第 5.5 代 LTPS 生产线也已经开始柔性 AMOLED 面板的试生产,怎么国内面板厂商的技术都不如柔宇科技了?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徐征指出,产业和研发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实验室研发,花几千万元买了相关设备可能就可以做出样品,但是工业生产完全不同,要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匹配、考虑良品率、考虑成本控制、考虑指标的一致性重复性等。例如,每天维持工厂净化车间 24 小时运转和生产将产生巨大的费用,这将对企业形成无形的压力。所以仅有实验室经验是不够的,在向 OLED 产业化过渡的过程中需要有产业经验的技术团队,这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