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手机荧幕技术不断进步,具备轻薄灵敏、色彩鲜艳及省电等优势的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逐渐受到大型手机厂商的追捧。 不过,目前全球供货量由三星垄断,其产能增速难以满足强劲需求增长,导致手机荧幕供应持续紧张。 为改善困局,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加大投资生产技术及产能提升,料为国产 OLED 面板厂商带来极大发展机遇,值得关注。
手机荧幕主要有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及 OLED 两种技术,其中 LCD 发展相对成熟,为目前主流。 OLED 拥有自身发光特性,不需要背光板及滤光器,具备尺寸薄、成像效果好、省电、可弯曲等优势,而 AMOLED 即 Active Matrix OLED,为现今较常用的 OLED 类型。
凭借成本的出色控制,三星生产的 OLED 荧幕与 LCD 荧幕成本相当,促使更多厂商改用 OLED 荧幕。 目前三星在手机 OLED 面板市场份额高达 95%,尤其在大尺寸荧幕方面,更具垄断地位。 今年起三星旗舰机型纷纷采用 OLED 荧幕,加上 4 月份与苹果签署为期两年的小尺寸 AMOLED 荧幕供货协议,按估算,两者将消耗近 68%的 OLED 荧幕产能,势令全球供应进一步紧张。
国内外厂商加速扩产能
据 CINNOResearch 报告显示,2016 年全球 AMOLED 手机面板出货量达到 3.7 亿片,同比大增 41.2%,而中国前十大品牌则贡献了 26%的份额。 因此,OLED 供应短缺对中国手机厂商发展大为不利,同时对国产面板厂商亦是一个良好发展机遇。 华为、OPPO、vivo 三大手机厂商组成 OLED 产业联盟,加大柔性 OLED 投资,而内地多间面板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和辉光电等亦积极扩展产能,有望加快 OLED 荧幕国产化进程。
另一方面,国外厂商亦加速扩展产能。 早前谷歌向 LG Display 提供 8.8 亿美元扩充产能,以确保谷歌 Pixel 第三代手机 OLED 荧幕有稳定供应。 同时,三星正在扩充 AMOLED 产能至 9,500 万块,以应对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
尽管内地多家面板厂商加大技术升级及产能提升的投资,但由于技术水平差距大,供应短缺情况今年难以解决。 不过,预期内地面板厂商需时两年左右有望实现量产,加上国外厂商亦加速扩展产能,目前 OLED 面板短缺问题只是暂时性。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 OLED 上游产业链如设备及材料商,以及国产面板厂商,料可率先受惠行业发展,惟量产进程难料,需留意当中风险。
更多最新行业资讯,欢迎点击与非网《今日大事要闻》!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