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鸿海夏普四年长跑“恋情”终于通过最后一道程序(中国政府部门反垄断法相关审查程序)。至此日本夏普公司已接受鸿海精密 3888 亿日元注资,成为鸿海的子公司。对此相关人士分析,鸿海投资夏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获得夏普的面板技术。
众所周知,鸿海是一个超级代工“帝国”。殊不知,它曾经也是一座塑料企业。号称工作狂的郭台铭是如何将鸿海经营成一个“超级工厂”,接下来与非网小编就带领大家回顾鸿海历史,看看这位苦追夏普四年的企业究竟是怎样的?
抓机遇仅仅靠运气?
1974 年,郭台铭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为 30 万元。当年正好是李国鼎推动进口取代的经济成长时代,鸿海决定从做电视机旋钮起家。据说第一笔资金是母亲标会标来的。1975 年,鸿海开始制造电视组件。直到 1978 年,鸿海才开始进入机械加工行业。
说到郭台铭事业的转机,那是在 1980 年,他拿到了 Atari 的订单,这是美国的一家游戏制造商,乔布斯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过,郭台铭为 Atari 游戏机的操纵杆提供连接器。在第二年,鸿海成功开发连接器,正式进入连接器领域。1982 年,鸿海开始为个人电脑制造连接器,此时才正式更名为鸿海精密集团。
鸿海在 1985 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 FOXCONN 自有品牌。1986 年戴正吴进入鸿海,10 年后就担任鸿海副总裁,深受郭台铭信赖。在 1987 年有个插曲,鸿海为了拿下康柏订单,郭台铭只身赴美,每天拎着公文包卖连接器。在接连吃闭门羹的情况下,郭台铭在康柏总部旁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最快当天就能看到模型,逼得康柏无法忽视其存在,双方的生意大门最终开启,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
1988 年,鸿海进深圳,郭台铭一口气在深圳买下 500 亩厂房用地,成立了富士康集团。就在 1990 年,鸿海进入 IT 终端代工领域,第二年股票上市。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郭台铭在内地 加速布局,将深圳厂房扩大到 1400 亩,员工增加至 4 万名,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组装基地;同时在江苏昆山投资建厂,员工 4 万人,成为鸿海关键零组件 的大本营。1994 鸿海跃升台湾制造业 1000 大第 93 名。1995 年,世界级 PC 大厂 Compaq、Intel、Dell 等成为鸿海的重要客户。
在建厂方面鸿海也是相当积极,1996 年,富士康深圳生产基地扩建为龙华科技工业园,在华东,富士康先后建立昆山、杭州和上海等基地。1997 年,高科技实验室完成建置。1998 年,苏格兰厂设立 Foxteq(UK)LTD。1999 年,郭台铭一口气吞下华升、广宇等企业,进行逆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由地区性大厂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企业。2000 年在捷克设立光通讯事业生产基地,2002 年投资创立群创光电公司,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2003 年收购芬兰公司扩大手机机壳生产。在 2004 年鸿海营收达到 5415.9 新台币(约 1070 亿人民币)。
2005 年,鸿海子公司富智康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家公司主要为手机企业生产手机,它就是我们熟悉的富士康。2006 年,鸿海收购领先合同相机制造商普立尔科技,公司营收突破 1 万亿新台币,达到 1.32 万亿新台币(约 2600 亿元人民币)。2007 年,开始生产第一代苹果 iPhone。2009 年,鸿海收购奇美光电,整个交易估值约 53 亿美元。鸿海控制的群创光电成为台湾最大面板制造商。
“超级工厂”背后的血与泪
其实说到富士康,非业内人士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个 2009 年~2010 年的“N 连跳自杀事件”。此事件给了所有追求快速发展,且不断扩大规模的工厂一记当头棒喝。其实在 2007 年富士康就出现了自杀情况。当时,多家媒体报道的标题也是让人不寒而栗:《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 12 小时》、《又一具打工者的尸体从富士康深圳工厂生产线上被拖出!》、《郭台铭的“紫禁城”》······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恐惧。
舆论的矛头也指向了这座所谓“血汗工厂”。到底是什么促使了这些悲剧的发生?我们直接从工厂具体运营状态出发,从 2010 年以来,富士康的订单剧增,一月份的销售额就增长了 45%。2009 年员工数最多的时候是 75 万,而 2010 年上半年就增长到了 90 万人。这些暴增的数据背后,却难以掩藏打工者、中国工厂、中国制造的悲哀。中国制造为全世界贡献了物廉价美的产品,留给自己的却是更多的生存问题。廉价劳动力,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又是如何?记得前几天有篇报道,关于越南劳动力廉价,三星 LG 纷纷前往建厂。而我认为,在世界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掌握技术才是一个国家壮大的关键。其中一篇报道中所写的遗书引起我极大的关注:“爸妈,我在工厂跳楼,富士康会赔钱给你们。”扭曲想法的背后暴露太多的问题。媒体报道一味的夸张报道博眼球,是否也让员工的思想莫名的排队?
前不久有则报道称:富士康昆山工厂解雇了 6 万名工人,员工人数从 11000 减少到了 50000,以前 650 名工人生产的东西,有了机器人后,只需要 60 个工人,用机器人取代人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在如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机器人开始疯狂抢夺工人的饭碗。工人的生存现状一下被拉到了热点,从之前的跳楼事件到现在的机器人换人。企业顺应时代发展这是改不了的趋势,富士康工人的命运一直让人堪忧。在未来,这座超级代工厂是否会变成一座“空城”?机器人霸占工厂,工人又何去何从?
富士康内迁,深圳不再是创业者天堂?
深圳是一座本地人闷声收房租,外地人奋斗的城市。若说深圳是天堂,可谁愿意一辈子蜗居。这座“天堂”充满着过客。2010 年,业界盛传的“富士康将把工厂从深圳内迁至河南、天津等地”的消息。富士康对此也是非常低调。有人分析是连环跳楼事件的影响,有人则觉得深圳房产的过度发展对工业有挤出效应。
的确,近几年深圳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都在明显上涨,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将工厂搬回了内地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城市,只将研发和销售部门留在了深圳。今年也沸沸扬扬传出华为搬离深圳的消息,生活设施太贵,企业逐渐承受不起。这样工业也发展不起来。深圳是否已经不再是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天堂了呢?
四年鸿夏恋终结果,鸿海扮演“霸道总裁”
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事件。早在 2011 年 6 月,就有消息传出,称日本夏普公司目前正和郭台铭的鸿海集团,就精密 3C 产品的制造洽谈合作事宜。2012 年 3 月 27 日,日本夏普公司候任总裁奥田隆司在东京都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与电子机械委托制造领域的世界头号企业台湾鸿海精密工业集团在资本运作和经营业务上开展合作。
然而夏普公布 2012 年第一财季决算后业绩恶化的消息,随即股价暴跌。鸿海集团更是深受影响,股票大跌。为避免更大损失,鸿海与夏普商讨修改入股协议,双方出现分歧。夏普曾在其发布的 2012 年度经营战略中提出,2013 年将与鸿海合作,进军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然而 2013 年 11 月,夏普正式宣布解除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的电话业务合作。夏普表示,受苹果 iPhone 智能手机的挤压,今后将把手机主力市场转移至日本国内,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灵活制定战略。
现实的残酷与竞争对手的“搅局”也让这段恋情变成了苦情戏。2013 年 3 月夏普与三星合作,出售 3%的股份。2012 年 12 月,高通向夏普注资 100 亿日元。并在 2013 年 6 月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完成对其第二笔注资,出资额约 59 亿日元。至此,高通成功向夏普投入资金 108 亿日元,持有夏普 3.53%的股份,成为其第三大股东。2013 年 6 月,夏普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达成相关协议,成立 8.5 代液晶面板和模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资本金为 175 亿元人民币,其中 CEC 出资 92%,夏普出资 8%。2015 年 5 月夏普同时公布了经营重组计划,主要内容为全球范围内裁员 10%,约 5000 人。
由于价格及管理层变更等问题,鸿海对夏普的收购一度搁浅。在经过多次出价协商后,2016 年 2 月 25 日,夏普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将归入台湾电子产品代工服务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进行经营重建。鸿海向夏普投入资金 7000 亿日元,事实上将夏普收购。而夏普原有的液晶等主要业务不会被出售,并计划启用新人进行重建。四年鸿夏恋长跑终结束。
夏普的含金量有多少?虽然日本政府一开始不想卖,但夏普在业内的地位其实已经大不如前。鸿海到底看中了啥?郭台铭称,收购夏普后富士康将有能力在 2017 年生产 OLED 屏幕。除了 OLED,夏普在液晶上拥有从 4 代线到 10 代线的全面布局,买下夏普后鸿海还能快速切入大尺寸面板市场。
如今面板业供不应求,整个液晶面板产业正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可以说面板业迎来了史上最佳时期。当业界还在担心鸿海收购夏普,新产能释放会加剧价格下滑,可在供需关系下,面板价格开始回暖。并且鸿海已经准备在高雄投资 880 亿建立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以满足苹果的要求,但仅仅依靠苹果是不够的,鸿海需要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多订单。这座号称“代工帝国”的超级工厂仅仅靠代工过日子?摆在郭台铭面前的挑战恐怕越来越大。
与非网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