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插播一则新闻——2月26日,全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去年11月份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全面开展清欠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后续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他强调:各有关方面要强化工作协同,坚持边界清晰、突出重点、源头治理、循序渐进,压实清欠责任,细化清偿计划,建立清欠台账,完善保障措施,努力做到应清尽清,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要尽快“清零”。
这则新闻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长期以来,坊间都传言:政府机构、大型央企国企的项目好做:一是项目多、预算大,二是能谈出比较好的价格。但也一直存在一个痛点,那就是有时要钱难,有的一拖好几年,更有甚者,领导一换,就不认账了!所以,很多中小企业者,对于这类项目是既爱又恨。
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与大量的中小企业有业务往来,有提供设备的企业,有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有业务往来,便少不了资金交易,平时赊个账、欠点钱再所难免。一般来说,以运营商和铁塔公司的业务体量和盈利能力,再加上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和关键时刻国家资金的支撑,是没必要也不会去当“老赖”的。
可是,笔者听多位业内人士反映,有的“欠账”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历史原因,导致债权不清,处于大家都有钱,但是谁都不去还的“尴尬境地”。近年来,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铁塔公司成立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2014年中国铁塔公司成立时,明确由三家运营商联合出资,并引入了新股东——中国国新,铁塔公司以现金和增资方式与三大运营商进行存量铁塔相关资产注入。从总体来看,设备移交、资产融合比较平稳,各方权属已然清晰。
但是,越到基层会发现涉及的问题,远不是一个总体方案可以囊括并解决的。比如,有的大型基站建设刚好处在各方资产接续的时间段内中,可能建之前是由三家运营商或某家运营商出资建设,建到一半就草草进行了移交。建设周期短的还好处理点,建设周期长的时间一久就容易出岔子。
尤其是,现在各地都在搞基站的规划,这个时间涉及比较长,前期的投入是运营商投的,合同也是运营企业跟规划单位签的,但规划做完可能已经是一两年以后了。运营商搞基站规划建设维护的部门和人员合的合、裁得裁,相应的经费已经无法列支,后续的钱就只能拖欠。而铁塔公司,虽然是规划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但是有的合同签订前,公司还没成立,要列支这笔钱似乎也不容易。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移交时,并没有就这类问题进行明确的协商。国企虽有钱,但那是国家的,花钱得走既定的程序,没有哪一个领导会冒着“政治”风险主动承担这笔债务。所以,这类拖欠的资金,本质上是由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
历史问题本应由历史的人来解决,可时间无法倒退,而问题终归去解决。虽“亲兄弟明算账”,但有些问题的解决却不可把算盘打得太精。想想中小企业的难处,想想因此被迟滞的通信规划建设事业,相关企业需要拿出担当的勇气,发挥脑中的智慧,切实解决好这类问题!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