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浪潮,芯片商的饕餮盛宴

来源: 钛媒体 作者:佚名 2014-05-22 10:06:00

  不到两年的时间,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发现:形形色色的智能硬件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最常见的硬件类型就是类似Jawbone?UP这样的智能手环;当然,还有最普遍且“臭名昭著”的可能就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智能”腕表们了。

  从下面这张BI发布的《全球可联网设备安装基数预测图》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2010年开始,全球可联网设备的增长速度大大提升。而所谓“可联网设备”所指的范围,其中传统的PC和智能手机仅是一小部分,可穿戴、智能电视、物联网设备的增长非常可观。

  

  要连入互联网,这些设备就需要具有接发处理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和传统的电器只做一些类似“开/关”这样简单逻辑相比,这些设备需要处理的信息要复杂的多。所以,新兴的智能设备通常会配备具有比较强大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正是这些处理器让新的电子设备们“智能”起来。

  半导体产业一直按照摩尔定律持续的发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摩尔定律告诉我们: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处理芯片的体积越来越小,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能耗和价格却越来越低,这就催生了现在可以置入到各种智能设备中的廉价处理器芯片。

  在Jawbone?UP和Google?Glass里我们都可以找到由德州仪器(TI)生产的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已经可以小到可以藏身在腕带和眼镜脚里,并由口香糖大小的电池驱动。

  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在去年也推出了其可穿戴解决方案Quark,它可以在SD卡大小的空间内,实现奔腾级的处理性能。想象一下十几年前放在你办公桌上那个大大铁家伙,现在只要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可以拥有同样的性能。技术的发展的速度大大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

  也许你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到目前为止,你所见到过的智能设备都显得不那么“智能”,很多设备在上手的新鲜劲过后可能就只能呆在角落里吃灰了。但这并不能阻止芯片厂商和创业者对智能设备的热情。

  因为他们都看到了智能设备巨大的市场潜力。前英特尔CEO欧德宁就根据摩尔定律提出过一个“欧德宁推论”:计算设备的价格和计算设备的量成反比;价越高,设备需求量越少,价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他认为在计算设备的价格降到100美元的时候,出货量将达到十亿量级。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