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数十年,但国际品牌的打造却远不如人意。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在品牌榜上的“集体失声”。 这样的矛盾局面如何形成的呢,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能代表中国力量的企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还差得远
刘戈(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评论员):在已经揭晓的环球时报总评榜中,我们发现,50家企业,“中”字开头的企业有29家,再加上国家电网,一共有30家国字头企业。 据此可知. 很多企业不是由于走出去获得国际声誉,而是因为中国强大,它们才变得强大,变得受关注。 这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可以华为为例。 华为应该算是中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的代表,这类企业在环球时报总评榜里比较少,传统意义的国际化就是华为这样的成长方式。
邓九强(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要看对行业的理解是不是国际化. 定位是不是国际化,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是不是国际化,对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产品质量的监管是不是国际化。 拿乳业来说,做好乳业,有3个问题必须解决好,即食品安全. 社会责任和对环境的影响。 以食品安全为例,过去国家标准是50万个微生物,和三四十万的国际标准比较接近。 但在三聚氰氨事件之后,中国的牛奶品质却远远达不到50万的标准,国家被迫修订标准为100万,结果抽检时仍有80%以上的牛奶无法达标,微生物指标只得从100万降到200万。 这和国际不是接轨而是脱轨。
叶建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说,走出去是一条必经之路。 中国化工从2006年以来,兼并6家海外企业,其中5家已经成交。 我们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字经:“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推得出,卖得高”。 现在,中国化工的海外资产和销售收入占到1/4以上,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
郑广银(巨力集团党委书记):在国际市场上,巨力在国外设有五大公司,分别位于美国、欧洲、韩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聘用专业性很强的外国精英人员。 在总部1000多名研发人员当中,还聘有外国专业人员20多名。
孙先红(著名策划人、蒙牛创始人之一):现在我一见企业家,就鼓动他们有机会在海外住上几个月。 因为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观念、制度、体制,还是人的心态,我觉得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走出去不等于国际化
刘戈:如果返回到几年前去思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海尔和联想的方向就是中国企业未来的方向。 开始给别人打工,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并购,再到国外开设工厂,自然而然地它们就会走上一条日本式的品牌之路。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这条路似乎走不通。 联想和海尔这类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远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快。 我们现在需要重新思考,这样一条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之路,是不是走得通。
我深刻怀疑,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因为有了两个变化。 一是市场变化,日本当时面临市场空白,和中国现在面临的不一样。 二是观念变化,品牌运行的终极模式曾经是开始的时候搞制造业,后来又搞品牌,最后会放弃制造业,只留下研发、销售和推广这样的核心部门,把大量的制造和生产转移到所谓第三世界国家。 美国和日本如今都在反省,似乎这条路走得过头了。 对全世界来说,对一个发达国家依靠品牌成长,盘剥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品牌之路可能已经被堵死。
那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什么呢? 岛国属性和它的人口限制,决定了日本必然要走向外输出的道路,而中国企业是不是一定要走这条路。 所以,我觉得需要给中国企业国际化一个新的定义,也就是说,国际化和走出去是两个概念。 所谓“走出去”,所谓“品牌化”只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环节,甚至不是最大的环节。 国际化还包括人才国际化、科研国际化、运营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等。 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进行国际化,而 ??是为了引进来让中国经济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而国际化。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企业走出去才最受关注,这是误区,需要理清。 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前期,企业一定要走出去,但随着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中国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得到海外各方关注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中国销售当作拉动经济所在的时候,就不能够完全以企业的海外比例来判断其是否能代表中国力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