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时不时会出现一种言论,说现在的硬件工程师越来越不行了,什么“电路全靠抄(参考电路),遇事找原厂”、硬件工程师就是连线工,之类的话题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呢?难道说现在的硬件工程师真的是退化了吗?或许不是,我认为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01 日趋成熟的拓扑结构
最近刷到一个电视机的拆解,就是方方正正的大块头那种老式电视机。看到里边的主板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基本都是分立器件,看起来挺杂乱的。
话说以前的硬件工程师设计的板子应该大多都是像这个老电视主板一样,很多电路都是用分立器件搭的吧。那难度确实是会更大,电阻、电容、三极管啥的,工程师一个个搭电路。若是哪个参数有改动,估计整个电路都得重新计算。
但现在不一样了,比如手机里的内存接口、电脑的电源电路,这些都被芯片厂家设计好了,就像标准模板一样。以前盖房子,得自己琢磨地基怎么打、墙怎么砌,现在直接给你一套现成的,直接堆起来就行,省时还不容易出错。
所以工程师也确实没必要再费劲去一个个分立器件搭电路了,毕竟集成电路来的省时省力了。
02 追求小型化、便携式,超薄
现在的电子产品,就一个字:“小”。手机要薄到能揣兜里,手表要小到能戴手腕上,平板电脑恨不得能卷起来。
你想啊,早年老电视那么大一个箱子,里头塞多少零件都够用;现在手机主板就巴掌大,还得塞电池、摄像头、芯片。要是还用以前那种零零碎碎的分立零件,别说做薄了,能不能把功能堆进去都难说。
所以只能用集成芯片,一个芯片里就把几十上百个零件的功能全装进去,体积一下就小了。比如现在的蓝牙耳机,里头的芯片比指甲盖还小,要是用老办法搭电路,估计得做成砖头那么大了。
03 省钱是硬道理,不省就活不下去
做硬件这行,利润本来就薄。你看手机、智能手表这些,某多9.9包邮,卖价里一大半是成本,厂家要是不抠成本,根本赚不到钱。
用集成芯片看着好像贵点,但算总账其实更省。比如一个电源电路,用分立零件可能零件钱便宜点,但得占更大的PCB板面积(板子贵啊);用集成芯片,一个芯片直接搞定,板子小了、加工快了,整体成本反而降了。
而且现在工厂都用机器贴零件,分立零件又小又多,机器贴起来容易出错;集成芯片一大块,贴起来又快又准,良率还高。说白了,不用集成芯片,成本根本压不下来,产品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又亏本,只能选最省钱的路。
04 芯片厂家就想让你“离不开”它
芯片公司也挺会做生意的——他们不光卖芯片,还直接给你画好电路图、做好参考设计,甚至连PCB板怎么布线都给你标出来。
你用他们的芯片,直接套用这些现成的设计,基本不会出问题,省得自己瞎琢磨;但你要是想换个别家的芯片,之前的设计全白费,还得重新学新的参考电路,甚至连配套的软件工具都得换,太麻烦了。
就像你用惯了某品牌的手机,换个牌子就得重新学操作,好多人嫌麻烦就不换了。芯片厂家就是靠这招,让工程师用了他们的芯片就懒得换,慢慢就形成依赖了。
说到底,都是被“卷”出来的
上面这些原因,追根究底就一个:大家都在拼着“省”,省钱、省时、省力。
所以工程师慢慢就从“自己设计电路”变成了“把芯片连起来用”——不是能力不行了,是现实情况根本不给你从头设计的机会,怎么省事儿、怎么省钱,就怎么来。这都是被行业卷出来的现状啊。
硬件没有“退化”,只是被资本、效率、产业链层层绑架。当 “画电路”变成“选模块” ,当 “调参数”变成“找原厂” ——您认为这是进步还是危机?
点击下方投票,选出你的观点!
(Source:硬件404车间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