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满权博士
创作者认证
总结一下上星期的讨论,喜欢实体书的同学们还是占大多数。好像没有同学为电子书和语音书“站台”。
那你们是怎样挑选你们想阅读的书籍呢?
自从互联网的兴起,实体书店的数量越来越少,真的是非常可惜。我还是非常喜欢在书店里漫不经意地“偶遇”想看的书。这种感觉是网上书店绝对不能提供的。说什么大数据,人工智能,其实只是通过我们在网上游览及搜寻的习惯,加上我们的消费模式,曾经购买书籍的种类,我们的个人特征,如男或女,年龄,教育水平,职业等等,推荐或引领我们去购买网上书店“想我们买”的书籍,我强调“他们想我们买的”,不是我们想买的。
我选择书本的心态,除了工具书以外,绝对是随缘的,根据当时的心态,意境,或当时在媒体看到的一些内容,和朋友交谈的启发。这些又怎可能由人工智能去主导呢?再举一个例子,这次活动我挑的五本书,当中四本是在网上采购的,一本是我亲身在书店买的。这段日子在国内的时间多了,很多生活模式还是摸索中,比方说,要是在香港去实体书店时或图书馆,我大概有个概念和方向去找。在深圳和上海,去过几个大商场,竟然一间实体书店也找不到。三个星期前在上海出差,请教当地的朋友和同事,也不能够给我一个比较确实的答案,最后还是建议我从网上书店的方向。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原来在我下榻酒店的对面,就有一间老牌书店,四,五层楼高。为什么强调“老牌”?在中山公园站旁边,四,五层楼高的书店,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它怎样能维持营运成本?老牌公司,资源和资产比较雄厚吧。这不是负面的说法,而是我非常感恩的。
我第一次进去就买了四本书。本来有一本被作者的知名度和题材吸引了,很想买,但怀疑自己会不会看这类型的书,就放弃了这个念头。过了两天,很神奇地在网上看到这个作者的介绍,在离开上海之前就赶紧再回那书店买了一本。当然进去就不会只买一本书了,又买了四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不能够猜测到我这消费模式的。
昨天刚刚从上海回到深圳,当然也有拜访这书店。又买了四本,所以整个11月就买了12本实体书。阅读的速度追不上采购的速度。
这四本书当中有两本是南怀瑾的著作,一本是大学中庸,最后一本的书名是“万物皆数:从史前时期都人工智能,跨越千年的数学之旅”。我从小就喜欢数学,所以最后一本,人工智能化的网上书店也能猜得到,但之前三本,从来没有网上书店推荐给我。
这星期的功课,就麻烦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选择书籍的习惯和心得。周末愉快!
2021/11/28 09:36
全部评论